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5日电 (记者 周燕玲)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主题论坛4日在贵阳举行。会上,中外专家学者认为,南大洋保护对全球生态至关重要,人类必须加速行动守护这片最后的蓝色净土。
“一个健康的海洋系统是当今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共聚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目的是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公海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智慧。”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在会上表示。
保护国际基金会(CI)蓝色自然联盟共同主席洛尔·塞拉·卡茨在视频里说,南大洋驱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众多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输送海洋养分、维系多样野生动物种群的作用,而南极保护的核心密码,正是看似微小的磷虾——它们构成巨大可见的集群,支撑着南大洋所有生命的生存链条。

然而,这片承载独特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调节功能的原始海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挤压。野生救援中国首席代表余冲指出,气候变化、渔业压力与人类活动的叠加效应,使南极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威胁日益严峻。同时,公众认知不足、参与度低成为海洋保护的另一重障碍。
行动刻不容缓。论坛聚焦的“昆蒙框架”——即2022年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已为全球擘画了2030年保护至少30%陆地和海洋的“3030目标”路线图。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公海保护区体系、特别是保护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南极生态,成为此次论坛的核心议题。
“南大洋已知海洋生物超过17000种,其海域面积约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10%。”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曹玲呼吁,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要优化保护区布局、强化生态监测,并构建全域覆盖、动态联通的海洋保护网络。
提升公众意识同样被视作重要支点。余冲表示,其团队将持续通过纪录片、展览等多元形式,科普海洋物种保护与保护地建设知识,推动海洋生态保护“飞入寻常百姓家”。(完)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