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贵州晴隆:直播遇上巧“绣娘” 大胆尝新闯销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4-23 05:24:44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康清 李永馨 潘佳倩 点击: 评论:0
“家乡绣品虽然精美,但想要走出大山,还得紧跟时代潮流,做一个‘时尚’的绣娘。”从一种手艺到一个产业,从一个小作坊到一个大市场,在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地道的布依族姑娘李利带领当地的绣娘们,凭借自己的手艺,大胆尝新“绣”出了幸福生活。

十年沉淀,踏上归途。1989年的李利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鸡场镇紫塘村。从小跟随妈妈学习缝衣服、染布、刺绣等手艺,长大后为分担家庭负担外出打工,从最开始的电子厂、服装厂、手袋厂到销售顾问,十余年工作的沉淀,让李利的手艺越发娴熟,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让李利看到传统民族手艺的闪光点。

“我们的非遗文化不应该被埋没,我想回去,带着家乡民族手工艺走出大山。”2016年,在外漂泊了十年的李利带着梦想回到贵州兴义,创办了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布依垚’翻译成布依族语的意思是‘我们布依族’。我希望通过努力把民族文创做上一个新台阶,让我们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李利说。

布依族的手工艺每一道都是复杂而精细的工序,从绞纱、上浆、排线到织布,在一代代的传承下,留存了其独特的魅力。

只有留住手艺人,才能留住技艺。“在老家,处处都是‘手艺人’。”2019年,李利决定将公司从兴义搬回老家鸡场镇紫塘村,召集邻近的手艺人到公司就业,让她们发挥特长的同时,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绣娘们正集中培训。

绣娘们正集中培训。

随着事业版图进一步扩大,一年后,李利将目光锁定阿妹戚托小镇产业园:“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阿妹戚托小镇有很多‘手艺人’,他们也需要有一份民族刺绣工艺的工作。我就在周边租了一栋民楼做生产厂房,吸纳当地搬迁群众就业。”

图为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搬迁前后的照片.jpg

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搬迁前后对比照。

这一相辅相成的考量,不仅赋予了“布依垚”品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还解决固定就业人口67人,其中易地搬迁市民占80%,助力120多名居家劳动力间接就业,实现就业的新市民妇女年人均增收2.8万元以上。

好的产品,做得出来,卖得出去才是硬道理,销路从哪来,成了摆在李利面前明晃晃的难题。

自内,产品创新成为首当其冲的突破口。“传统绣品虽然精美,但是也要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在保留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对现有服饰、文创产品进行研究改良,让产品种类更丰富、品质更优秀、特色更鲜明,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李利正在绘制衣服图样。

李利正在绘制服装图样。

自外,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宽销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对自家产品100%的信心,李利再一次找准发力点,组建了自己的直播团队,开始在各种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卖货,改良后的产品款式精美、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坚持直播一段时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如雪花般飘来,直播期间最高能达到每天2万元的营业额。

如今,布依垚品牌发展势头强劲,绣娘们也凭借自己的手艺,“绣”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图片及视频由晴隆县民宗局提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