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坚守制笔技艺四十余年:非遗传承人于传承中探索创新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7-30 00:21:00 来源:中新网 作者:施紫楠 倪傲杰 点击: 评论:0

 坚守制笔技艺四十余年:<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非遗传承人</a>于传承中探索创新

  王晓华在直播中介绍湖笔制作技艺 丁宇洁 摄

  中新网湖州7月20日电(施紫楠 倪傲杰)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便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

  最近,借着直播东风,善琏湖笔小镇人气正旺。“几场直播带货下来,观看人数过万,抵得上平时一个月的量。”看着记录下的数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晓华感慨。

  王晓华在制笔 丁宇洁 摄

  17岁,王晓华就进入善琏湖笔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在水盆前一坐就是四十余年。浸、列、配、做、搅……22道工序,成为她每天一到车间就不断重复的动作。四十余年岁月,经她手制作的湖笔数不胜数。

  “湖笔的品种不同,水盆的工序也不同。”王晓华告诉记者,做水盆最怕两个字:“水”和“坐”。冬天的水盆常常结冰,一天8小时泡在冷水里,双手长满冻疮;夏天,手指则有溃烂,痛得钻心。

  王晓华指点年轻人进行湖笔制作 丁宇洁 摄

  “天天坐着,也是腰酸背痛。一天天、一年年,一泡就是一辈子,一坐也就是一辈子。”谈话间,王晓华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笔尖前端逐渐呈现出一段半透明而有韧性的锋颖。

  四十余年来的坚守,王晓华换来了一颗颗“尖圆齐健”的优质兼毫笔头。而这,也正是湖笔名扬天下,跻身文房四宝的关键。

  据王晓华介绍,其母亲13岁进入善链湖笔厂当学徒,做的也是水盆,这道工艺相当于两代人的传承。她说,“制作湖笔的乐趣,就是日久情深。”

  为传承湖笔制作技艺,王晓华还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力行“传、帮、带”之责,并协助善琏学校开发本土教材,担任善琏学校、善琏成校湖笔工艺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成为培育、传承和发展湖笔“活的DNA”。

  “我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了,希望制笔技艺能越来越好,越走越远。”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晓华不再“墨守成规”,在传统手艺里搞起了创新,力求现代社会中找寻湖笔新的定位,如今,根据书写者对线条粗细的要求,她已经完成了对“小楷白毫笔”“大楷羊毫加健笔”等产品的试制,赢得不少客户的好评和订单。(完)

责编:张蒙 ]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