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非遗+”模式为从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8-25 18:07:04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刘禹涵 潘勇 梁雨 吴玉芳 点击: 评论:0

  “这个苗族锁绣也叫双针绣,与其他刺绣针法不同,讲究的是针眼稠密,拉线紧实,这样绣出来的绣片图案才丰富鲜活有灵性……”暑假期间,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旅游景区“云上月亮非遗工坊”苗绣体验作坊每天都坐满了游客,店主柴敏和两位当地苗家姑娘正在指导游客体验当地的苗族刺绣。

  今年暑假,从江县迎来了旅游小高峰,该县为游客精心设计的非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活动格外受到热捧,成为助力该县旅游市场复苏爆棚的最大“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一直是该县的旅游主打项目,很多游客就是这个慕名而来的。”据从江县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五一”假期旅游,从江县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从江县是一个有1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原生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且保持完好,被专家学者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是名副其实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据统计,目前从江县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侗族大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28项,州级非遗项目36项,县级非遗项目111项;全县有2个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50个村寨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有81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如何让这些让这些“高颜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身推进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助力器”,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地方党委政府和文旅部门探索实践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从江县在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化的进程中,从最初的“非遗+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延伸到“非遗+乡村”“非遗+企业”“非遗+工坊”等多个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催醒激活,焕发蓬勃生机。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保护、推广、利用等方面实现了齐步走、大步走,探索创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在实践中越走越宽,取得显著成效。

  翠里乡高华村是从江县有名的旅游景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瑶族药浴”村。前些年高华村借助“瑶族医药(药浴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品牌效应,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以瑶族药浴为主的旅游业。经过精心打造和经营,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高华瑶寨从一个小山村变身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而瑶族药浴也成为该村最为成熟的新兴旅游经济支柱产业。

  “去年,高华村光是旅游接待、售卖瑶族药浴药包产品两项收入达到130余万元;综合其他收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0元。”乡村振兴高华村驻村干部杨剑说,远远高于全县农村人口平均收入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江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也是该县主打的旅游产品。近年来,从江县坚持把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基调,在岜沙、占里、加榜梯田、小黄、高华瑶寨等相关景区景点策划开设刺绣、竹编、农耕、侗族大歌等等游客体验活动项目的同时,把当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民俗作为游客体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乐在其中,长见识有收获,得到游客的热情参与和广泛好评。

  从江县在开发乡村旅游工作中,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以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创建需求融合为突破点,采取以文创+手工艺、时尚+传统、文旅+企业、传统手工技艺+基地(传习所)、企业+农户+订单等模式,通过以标杆企业带动模式进行产业链配套、以文旅平台为纽带促进校企产业合作等方式,增强从江非遗文创产品创新活力,为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群众就业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近年来,从江县积极抢抓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黎榕从”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机遇,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势,科学预判旅游市场前景发展需求,围绕“商、养、学、闲、情、奇”拓展旅游发展新路子,加快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进程。

  “我们通过文旅招商引资项目,在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500亩的瑶浴产业园。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江瑶浴”被列入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重要产业加以扶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康养、非遗研学、文化展示为一体的从江药浴体验园即将开园迎客。”从江县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从江县接待旅游286.5万人次,同比增3.23%;旅游综合收入30.32亿元,同比增长13.8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正为从江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刘禹涵 潘勇 梁雨 吴玉芳)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