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安顺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3-22 14:44:37 来源:掌上安顺 作者:胡典 点击: 评论:0

  安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千百年来,安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以蜡染、屯堡地戏、屯堡花灯、木雕、石雕、银饰等为代表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安顺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培训传承、融合发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保护为先,让非遗“兴”起来

  在位于西秀区蔡官镇春晖小区的“绣娘坊”里,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指尖飞舞,五彩丝线上下翻转,花鸟鱼虫跃然布上。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绣娘们正在制作蜡染文创产品

  “绣娘坊作为省级‘非遗工坊’,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以传承和保护手工蜡染、蜡画、苗族手工刺绣,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为己任,以坊为基地,对喜爱这项手工艺的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并提高部分群众收入。”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蜡染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婷婷介绍道。

  在安顺,像“绣娘坊”这样的“非遗工坊”还有37个。这些“非遗工坊”不仅助力非遗保护和传承,还推动非遗项目实现生产性转化。“非遗工坊”通过文旅融合,让各地游客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技艺,让非遗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为非遗项目拓展了生存空间和发展路径。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绣娘坊”蜡染作品展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安顺市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呈现出数量递增、分布广泛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59项,市级非遗项目147项。共有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3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依靠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为了让非遗薪火相传,近年来,安顺市积极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依托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等开展带徒授艺活动,不断扩大安顺市传承人队伍,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宣传引导,让非遗“火”起来

  “咚哐咚哐咚哐……”随着阵阵锣鼓声响起,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安顺地戏在今年春节期间频频上演,表演者们用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高台地戏表演

  今年春节期间,安顺市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系列活动170余场次。在虹山湖公园,安顺市以“文化进城”模式,将地戏、花灯、苗族芦笙舞、布依欢歌、铜鼓十二调、盘江小调、亚鲁王等各类非遗串联策划,推出“龙腾盛世·吉祥安顺”之虹山湖春节群众文化大展演活动,将每个县区本土的非遗特色文化逐一展现,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花灯表演

  “太精彩了!春节期间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年味儿更足了!”市民张小璐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对安顺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安顺市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送戏下乡”等方式,深入挖掘民俗与非遗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和比赛活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技艺交流和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感悟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

  同时,安顺市采取“线上+线下”模式,涵盖电视、报纸、网络及自媒体平台,全方位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和保护活动。积极争取组织安顺市布依族织锦、布依族勒尤、木雕、高台地戏、攀崖5个非遗项目参与《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的宣传拍摄;组织安顺市木雕、地戏传承人配合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公司拍摄和采访木雕、地戏等非遗项目;市文旅局通过西虹市微信视频号、官方抖音平台等推出非遗宣传视频100余条;市、县(区)级媒体平台持续推出非遗相关宣传报道等等。

  此外,安顺市还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让更多的群众零距离认识非遗、触摸非遗、了解非遗、珍爱非遗,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融合发展,让非遗“潮”起来

  珍贵的非遗,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近年来,安顺市积极探索多方式多途径融合发展、保护传承,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作为屯堡美食非遗传承人,刘伟积极宣传推广屯堡菜系和屯堡文化,精心推出屯堡特色非遗美食菜肴——灌汤猪脚,获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木雕非遗传承人鲍波教孩子们木雕技艺

  作为安顺木雕非遗传承人,鲍波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以屯堡文化为主体、地戏为核心的“屯雕”文创产品U盘、地戏人物脸谱书签、饰品等,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蜡染非遗传承人张娟娟精心制作的蜡染文创产品

  作为安顺蜡染非遗传承人,张娟娟精心制作蜡染发饰、蜡染书衣、扎染袜子、蜡染围巾、龙年蜡版画,获得市民游客的喜爱并购买。

  ……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屯堡木雕文创产品

  近年来,安顺市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传承企业、工坊等利用非遗项目资源,结合现代生活需求,衍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为现代人所喜爱的非遗文创产品,涵盖家居装饰、生活日用品等,以“非遗+产业”的形式让传统工艺和文化产生经济效益。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蜡染非遗技艺传承进校园唐琪摄

  此外,安顺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今年我市春节活动十分重视文化输出,推出‘非遗+旅游’各类活动,组织地戏、蜡染、盘江小调、木雕等非遗技艺系列展演,西秀区‘屯堡过大年’系列活动集合了15支地戏队联合表演,沿袭传承600年的‘抬亭子’年俗,让广大游客和市民感受了原汁原味的‘安顺年’。”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文东平说,不止在“非遗+旅游”上,安顺市还积极探索“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红色文化”“非遗+美食”等新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生产生活,创新传承新路子,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向未来,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雄厚、后劲十足,让我们更加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在安顺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胡典)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