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发现非遗之美”系列——非遗文化守望者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09 22:02:09 来源:黔西南州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作者: 点击: 评论:0

刘永芬:苗族服饰“守”艺人

01

丝线在布缝里的穿梭,不仅是时光的停留,更是绣者诗情画意的展示。1954年出生于兴仁县巴铃镇大普村苗族妇女刘永芬,投入多年的精力研究的苗族服饰,在当地享有盛名。

刘永芬在苗族服饰的传授上,遵循古法,其标准又极为严格,以口授之,借手传承。在传授的过程中,她要求学徒在服装的挑花刺绣上严格依照面料的经纬戳针,在绣法上需有变化,如平绣、数纱绣、织绣等,其纹样层层叠套,图案要工整对称,绣技与织技要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兴仁苗族服饰 罗国林 摄

刘永芬制作的“鲤鱼”牌苗绣高级领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以特殊布料作底经线,高级丝线做绣线,是苗女采用“正挑反针”巧夺天工的手工苗绣技艺精制而成,图案古朴而严谨、花样新异,随光能折射出动态的立体感。

2014年,刘永芬有计划地开展苗族服饰的传承工作,一是继续收集各种苗族服饰的样品,在假期里传授给苗族女学生;二是在巴铃镇和屯脚镇的赶集天,到苗族服饰摊上调查研究,总结制作苗族服饰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苗族服饰的艺人们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苗族服饰艺术品位,使苗族服饰的花色品种更加绚丽多彩。

刘永芬总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她利用本村老年协会的活动场所,播放视频、授课;积极支持苗族女青年创办苗族服饰加工厂,如:志明民族服饰厂、金凤凰民族工艺有限公司、金富民族服饰厂等;推荐苗族女青年到服饰企业工作、学艺,为她们制作苗族服饰、提高现代手工艺打基础。

对于刘永芬而言,苗族女子的盛装既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是滴滴汗水的呈现,她始终相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会浇开生命之花。她制作的刺绣领带曾荣获“北京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北京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省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优秀才艺作品奖”等等。

如今,刘永芬已经70岁高龄,她说:“我会将自己的苗绣技艺继续传承给年轻一辈,希望她们能够把苗族祖先的手艺传承下去。”

杨兴琴:穿针引线制作“穿在身上的史书”

02

晴隆县四印苗服饰,因其独特的“四印”图案而得名。

晴隆四印苗服饰 陈亚林 摄

据苗族史歌讲述:古时有一个叫“占思莽占思妹”的女王,与外族作战时战败,为躲避追杀,将随身的帝王印玺图案绣在自己的衣襟下,以图东山再起,但最终还是被杀害了,为纪念女王,她的臣民们,就将女王留下的衣裙图案绣在女性的衣服上,以此不忘女王,并在裙子上画有迁徙经过的路线图案。这组图案共有99组,分别代表路、河、桥、滩、湾,表示迁徙路途的艰辛。“四印”图案主要分布在上衣的前胸、背部和手臂部、帽子顶部,帽子边缘四周用线串有珠坠,宛如帝王冠冕。

现今居住于北盘江流域的苗族四印苗支系,为远古蚩尤部落后裔。据当地苗族村民讲述,其祖先1000多年前自江西省迁来,因历史原因,大多居住于深山里,加之四印苗这一苗族分支人口极少,因此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因为生活在这片区域之中,1966年6月出生于晴隆的杨兴琴从小便习得许多技巧,7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学习种麻、撕麻、齐麻和纺麻。按照风俗,苗族妇女结婚后就要为女儿将来出嫁时准备12套衣服,在女儿出嫁前的这一二十年里,妇女除要忙地里的农活外,还要为家人做饭洗衣。农闲时还要给家人做衣服,给女儿准备嫁妆。杨兴琴在母亲和村子里其他妇女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母亲的教育指导下,8岁时就学画蜡画,9岁时开始和母亲学习刺绣。

杨兴琴12岁时开始学习织布,从开始学习到熟练掌握,她花了3年时间。15岁时,她学习用蜡画裙子上的图案,并学习用蓝靛染布。

杨兴琴说,画图案比较讲究,不仅要掌握蜡刀的使用技巧,还不能随心所欲地画,因为服饰上每个图案都有重要寓意。这些图案分几组,每组要画多少,怎样排列都得要事先构思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下笔。经过不懈努力,在她结婚前,就已经完整的掌握了苗族服饰制作的各种技艺。

由于苗族服饰制作过程复杂且十分耗时,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因此,杨兴琴除要求自己的女儿、儿媳学做四印苗服饰外,还积极向村里的女孩子传授服饰的制作技艺,让民族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郭真英:在致富中传承技艺

03

郭真英1968年出生于普安县雪浦乡硐口村的一户苗族人家。自幼受家庭熏陶,从小便跟随祖母学习小花苗苗族刺绣和纺纱织布。中学毕业,安顿好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后,便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作之余她便跟随大人学习苗族服饰制作,经过日积月累,逐步掌握了一套精湛的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苗族服饰跨越千年,至今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辛苦付出。郭真英系苗族服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上,她也在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精美图案 胡云学 摄

从小花苗古歌和《普安县志》等相关史料可知,早在300年前,普安县青山镇一带苗族(小花苗)。从贵州黔西几度搬迁,最后落户分布在青山、雪浦等地。居住在哪儿,他们就将苗族服饰及服饰文化传承到哪儿。经过上千年的创新和发展,造就了苗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技艺巧夺天工。

小花苗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历史积淀和精神表达。郭真英通过历年来的苦心钻研和不断磨炼,掌握了苗族服饰刺绣的正绣、反绣等各种刺绣方法,且技艺娴熟。凭借出色的苗绣技艺,她还经常参加县、州、省组织的各类刺绣比赛并获得许多殊荣,也让她所在的地方被黔西南州妇联评为苗族手工刺绣编制基地。很多苗族服饰爱好者慕名而来,郭真英就耐心传授他们苗族服饰的制作技艺,至今已带徒500余人。

摆裙 胡云学 摄

每一个非遗传承人对自己传承的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都希望非遗技艺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不断发展,郭真英也不例外,她利用自家房屋,于2008年创办小微企业,成立了“真英手工刺绣厂”,无偿向刚踏入苗族服饰行业的新成员传授方法,招收周边苗族村寨妇女进入她的刺绣厂工作,使得苗族服饰得到很好的传承,不仅增加了周边苗族村寨的经济收入,还带动周边苗族村寨群众脱贫致富105户。2013年4月,在黔西南州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评选活动中,她的制绣厂被评为“黔西南州巾帼手工编织促就业示范基地”;2017年5月,被“普安县脱贫致富攻坚领导小组”评为“脱贫攻坚巾帼榜样”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郭真英说,尽管苗族没有文字,但世代“穿”承,永不忘怀。

原标题:《文化 | “发现非遗之美”系列——非遗文化守望者》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