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作家访谈  
平凡的伟大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0-12 17:00:2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蔡耀 点击: 评论:0

 每个平凡的人,都是伟大的一生,平凡的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在熬过了艰苦后,便是欣然一笑。面带笑容,一脸的慈祥与和善,这便是这个异乡的南通人,校北村兰州拉面馆店主,马进。

一个拉面馆,承载着一个人的信念,寄托着一种希望,在他这半辈子的追求与奋斗中,做的不单单只是拉面。店内一块“诚信赢天下”的匾额,传承者父辈的精神,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流淌,揉进了拉面,飘出了馨香,同时另外一面墙上挂着“先进个人”、“五好经营户”、“创业证书”等十几项个人荣誉证书。门庭若市,人来人往,他带着青海口音,热情的招呼着客人。

在两千多公里以外青海的一个小镇,便是马进的故乡。自2003年9月份,背上简单的行头,带着家人,来到了南通市,就定居在崇川区校北村社区,经营着自己的拉面馆,一住就是十几年。

 

记者: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出来,而且就选择来了南通呢?

马进:当时家里太穷了,什么都没有,只能到外面来找出路。我家是农村的,记得当时我生过三个孩子,三个都没活下来,因为没钱去医院,吃穿都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南通是一个有潜力的城市,也是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所以就选择来了这里。

记者:在南通这么些年,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马进:嗯,刚来的那三四年吧,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举目无亲的,加上孩子小,什么都需要照顾,上学还不能吃学校食堂内的饭菜,一日三餐都得亲自送,所有的生意也得自己一个人打理,那段时间挺难熬的。

记者:学校放假了,生意也会相对冷淡一些,会选择回青海吗?

马进:最近几年每年都回,父母年纪也大了,再不看看就没有机会了,何况我们的传统还说“百善孝为先”,不光我想他们,我的孩子也想他们,我的孩子也都想他们,一个星期至少要打一两次电话。

 

马进在回忆着这些的时候,压低了声音,脸上还挂着笑容,眼里透着一丝悲伤,但也显得坚定。他说,现在几个孩子都长大了,也能帮着打理店内的事情,自己也少操一些心,看着他们健康快乐,不用过我们当时的苦日子,觉得挺开心的。天下父母心,就是生活的琐碎,一点一滴的在拼凑,流淌在静静的时光里。在刚来的那六七年里,他都没有怎么回去,是觉得自己父母的身体相对还好,加上经济条件有限,就只有继续留在这里。他说,现在每年暑假都会回去,暑假的时候天气好,回去还有可以带着家人去旅游,到处看看,散散心,不能只是待在家里。

 

记者:在杏林学院自助了多位杏林学子,为什么会想着要去帮助他们?

马进: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也喜欢尽我得一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我们当时就是从苦日子中过来的,深有体会。

记者:在这几年中,你帮助过多少人,之前的有联系吗?

马进:要说具体帮助过多少人,不记得了。我们都有联系,除了平时微信里聊聊,也会打电话,他们都会主动联系我。

记者:在这些人中,有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吗?

马进:有,他叫王志豪,我帮助了他四年,现在都有小孩子了。有一年我回家,他带着家人去我家看我,当时特别的意外,也特别的高兴,真的没想到,他距我家还是挺远的,800多公里。就觉得这辈子做这样一件事情做对了,做的值

 

这样平淡而又朴素的言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颗热心在跳动,不问收获会怎么样,在这十几年的生活中,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这样帮助过多少人了。在每年新生入学,他都会特别的留意来店里吃东西的人,通过看他们的穿着,有特别的就会去简单的了解一下情况。他说,直接给他们资金的相对较少,但是来我这里吃东西不要钱的有很多。

接受过他帮助的人说,我们平时没事的话也会过来帮忙,老板都会给我们算工钱,每个小时还会多给两三块。平时他会和我们说许多道理,除了在物质上给我们帮助以外,也给了我们精神上很大的鼓励。

 

记者:这么多年,做这些事情,觉得辛苦吗?

马进:辛苦,但是我觉得是值得的,这块“诚信赢天下”的匾额就是当时我父亲来这里的时候给我定做的,他教导我们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有功德心,你对别人好别人也才会对你好。现在我也一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交给我的孩子,我得一身作则,让他们学会怎么做。

记者: 这件事情会坚持做下去吗?

马进:会的,我曾经也有过困难,也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我也坚持了这么久,在最困难的时候都已经过来了,帮助别人,也是我精神层面的一种获得与满足,我会坚持做下去。

 

十几年的探索,拼搏与奋斗,如此这样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一份正能量。这纯朴的心,散发着热量,温暖着那冬天的寒冷,运化而生,传向远方。一种坚持,一种付出,那管回报会怎样,而我们只是坚持做自己。每个平凡的人,都是伟大的一生,平凡的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在熬过了艰苦后,便是欣然一笑。面带笑容,一脸的慈祥与和善,这便是这个异乡的南通人,校北村兰州拉面馆店主,马进。

一个拉面馆,承载着一个人的信念,寄托着一种希望,在他这半辈子的追求与奋斗中,做的不单单只是拉面。店内一块“诚信赢天下”的匾额,传承者父辈的精神,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流淌,揉进了拉面,飘出了馨香,同时另外一面墙上挂着“先进个人”、“五好经营户”、“创业证书”等十几项个人荣誉证书。门庭若市,人来人往,他带着青海口音,热情的招呼着客人。

在两千多公里以外青海的一个小镇,便是马进的故乡。自2003年9月份,背上简单的行头,带着家人,来到了南通市,就定居在崇川区校北村社区,经营着自己的拉面馆,一住就是十几年。

 

记者: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出来,而且就选择来了南通呢?

马进:当时家里太穷了,什么都没有,只能到外面来找出路。我家是农村的,记得当时我生过三个孩子,三个都没活下来,因为没钱去医院,吃穿都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南通是一个有潜力的城市,也是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所以就选择来了这里。

记者:在南通这么些年,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马进:嗯,刚来的那三四年吧,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举目无亲的,加上孩子小,什么都需要照顾,上学还不能吃学校食堂内的饭菜,一日三餐都得亲自送,所有的生意也得自己一个人打理,那段时间挺难熬的。

记者:学校放假了,生意也会相对冷淡一些,会选择回青海吗?

马进:最近几年每年都回,父母年纪也大了,再不看看就没有机会了,何况我们的传统还说“百善孝为先”,不光我想他们,我的孩子也想他们,我的孩子也都想他们,一个星期至少要打一两次电话。

 

马进在回忆着这些的时候,压低了声音,脸上还挂着笑容,眼里透着一丝悲伤,但也显得坚定。他说,现在几个孩子都长大了,也能帮着打理店内的事情,自己也少操一些心,看着他们健康快乐,不用过我们当时的苦日子,觉得挺开心的。天下父母心,就是生活的琐碎,一点一滴的在拼凑,流淌在静静的时光里。在刚来的那六七年里,他都没有怎么回去,是觉得自己父母的身体相对还好,加上经济条件有限,就只有继续留在这里。他说,现在每年暑假都会回去,暑假的时候天气好,回去还有可以带着家人去旅游,到处看看,散散心,不能只是待在家里。

 

记者:在杏林学院自助了多位杏林学子,为什么会想着要去帮助他们?

马进: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也喜欢尽我得一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我们当时就是从苦日子中过来的,深有体会。

记者:在这几年中,你帮助过多少人,之前的有联系吗?

马进:要说具体帮助过多少人,不记得了。我们都有联系,除了平时微信里聊聊,也会打电话,他们都会主动联系我。

记者:在这些人中,有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吗?

马进:有,他叫王志豪,我帮助了他四年,现在都有小孩子了。有一年我回家,他带着家人去我家看我,当时特别的意外,也特别的高兴,真的没想到,他距我家还是挺远的,800多公里。就觉得这辈子做这样一件事情做对了,做的值

 

这样平淡而又朴素的言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颗热心在跳动,不问收获会怎么样,在这十几年的生活中,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这样帮助过多少人了。在每年新生入学,他都会特别的留意来店里吃东西的人,通过看他们的穿着,有特别的就会去简单的了解一下情况。他说,直接给他们资金的相对较少,但是来我这里吃东西不要钱的有很多。

接受过他帮助的人说,我们平时没事的话也会过来帮忙,老板都会给我们算工钱,每个小时还会多给两三块。平时他会和我们说许多道理,除了在物质上给我们帮助以外,也给了我们精神上很大的鼓励。

 

记者:这么多年,做这些事情,觉得辛苦吗?

马进:辛苦,但是我觉得是值得的,这块“诚信赢天下”的匾额就是当时我父亲来这里的时候给我定做的,他教导我们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有功德心,你对别人好别人也才会对你好。现在我也一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交给我的孩子,我得一身作则,让他们学会怎么做。

记者: 这件事情会坚持做下去吗?

马进:会的,我曾经也有过困难,也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我也坚持了这么久,在最困难的时候都已经过来了,帮助别人,也是我精神层面的一种获得与满足,我会坚持做下去。

 

十几年的探索,拼搏与奋斗,如此这样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一份正能量。这纯朴的心,散发着热量,温暖着那冬天的寒冷,运化而生,传向远方。一种坚持,一种付出,那管回报会怎样,而我们只是坚持做自己。

编辑/蔡耀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人物访谈 > 作家访谈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