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7日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1月7日和8日,2022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在7日举行的湖南考古汇报会上,由长沙市文物考古所张大可所作的《长沙市竹山湾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收获》和曹栋洋所作的《宁乡向家洲遗址调查勘探初步收获》引起湖南广大文物工作者和广大文物爱好者的关注。
天心区竹山湾考古发掘出距今5000年前的房屋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大可在7日上午湖南考古汇报会上介绍,长沙市天心区大塘考古遗址和窑塘考古遗址均为长沙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为弄清长沙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的具体文化内涵,2022年7月至10月中旬,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天心区竹山湾一农田改造建设工地实施长沙市竹山湾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为厘清竹山湾遗址的性质、年代及文化内涵,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涉及农田改造区域内布设10×10米探方2个,发掘面积200平方米。
竹山湾遗址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许兴村竹山湾组,是长沙近郊一处新石器中晚期堆子岭文化聚落遗址。遗址所处位置位于湘江东岸一处东北—西南走向大冲沟的边缘台地上,东距湘江直线距离约1.5公里。
本次在2022年7月至10月中旬的发掘工作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房址3座,灰沟2条,灰坑10余个,另有不明归属柱洞10余个,出土了一批时代特征鲜明、文化内涵单纯的陶片,另有若干石器。
竹山湾遗址考古发掘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处遗址挖出了一座距今5000年左右的房址,这是一座近方形的地面式房址。这处房址的垫土地表掺和有大量圆形的石头颗粒,并用火烘烤后,形成一个硬面,这一迹象说明该房屋为一处地面式房址而非杆栏式建筑。垫土不分层,均为灰褐色土,土质极为致密板结,包含大量烧土颗粒、碎陶片及若干石器。房址南侧与东侧硬面外围有一周分布较为规律的柱洞,柱洞大小不一,但总体布局较清晰;房址南侧柱洞外围有一条灰沟,正好位于房址外围,这条灰沟应为该房屋的边沟,兼有排水之用。但该处房址内未发现灶、坑等附属遗迹,加之房屋面积较大,可能并非供人居住的房址,而是供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聚集之所。
本次竹山湾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不多,但时代较为单一,文化内涵单纯。石器多为砾石磨制加工而成,以石斧为主,另有石刀、石凿、穿孔石钺等,改制石器较多。陶器以夹砂、泥质红陶为主,亦有部分夹砂灰陶、泥质白陶、橙黄陶等。陶器烧制温度不高,胎心多呈碳化状,夹砂陶多为手制,胎壁不平整,内壁多见捏痕,泥质陶多为轮制,制作较为精良,部分内壁可见明显的轮制痕迹。器型组合有鼎釜类口沿、腹片、鼎足、罐口沿、豆柄、豆盘、圈足器等。鼎足多为扁足,另有部分尖锥状足,鼎釜类口沿多为侈口,罐类多直口,豆盘多呈折棱深腹,豆把多有突棱装饰,亦有少量喇叭型豆柄。经比对,出土遗物均为本地传统红陶系堆子岭文化遗物,经过房屋柱洞采集的碳样测年数据校正后为3106—2920BC,该房屋应为距今5055—4869年,属堆子岭文化晚期的遗物。
竹山湾遗址是长沙近郊首次发现的堆子岭文化遗址,填补了长沙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部分缺环,对长沙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文明探源、大塘文化后续流向等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乡发现楚人在战国中晚期向沩水流域经略扩张重要线索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栋洋介绍,宁乡向家洲遗址考古工作被列为2022年长沙地区文明探源工作的专项课题,2022年10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启动了向家洲遗址群的调查勘探工作。
宁乡向家洲遗址位于该市老粮仓镇回春堂村楚江与杨华江交汇处的台地上,为2019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楚江流域专项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周边分布有花草坪、小胡山、笋子坳、刘家湾以及唐市铜铙出土地等数处遗址点。
经2022年10月开始的调查勘探确认,宁乡向家洲遗址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有灰坑、水井、建筑基址、陶窑等遗迹。经考古工作者走访确认,2002年当地村民烧砖取土时曾在遗址内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本次调查过程中采集有鬲、罐、豆、纺轮等陶器标本以及青铜刮刀、铜箭镞等,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根据采集遗物初步推断遗址主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从所处地理位置和遗址规模来看,向家洲遗址很可能为楚人分向沩水流域经略扩张的一处重要据点或中心聚落遗址,对构建沩水流域先秦时期文化谱系、全面认识长沙地区楚文化考古学面貌和探索长沙地区文明化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