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武汉“一城双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格局酝酿成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2-03 21:10:18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作者:万建辉 吴忧 点击: 评论:0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3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吴忧)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明楚王墓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是武汉市自2017年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挂牌至今,第二个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的项目。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成功,标志着武汉市“一城双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格局酝酿成型,武汉有望再添一处集科普教育、公共游憩为一体的高品质文化空间。

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效果图。龙泉山风景区供图

2月2日,龙泉山风景区管理处(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王开祥介绍,明楚王墓坐落于长江南岸龙泉山麓,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街,东距武汉中心市区约15公里。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分封武昌,国号楚,是为昭王。自昭王始至定王终(1643年),明代楚藩共八代九王陵园皆建于此,其格局、形制与北京明十三陵遥相呼应,是现存明代亲王墓中时间跨度最长、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墓群。

明楚王墓与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唐崖土司城等遗址,共同构成了明代湖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实物见证。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围《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库(2019—2023年)名单》,202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王开祥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汉市以明楚王墓遗址为核心创建了武汉龙泉山风景区,迄今已运营四十余年。2018年6月,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成立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创建领导小组;与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成立考古工作站,全面启动相关申创工作。近年来,东湖高新区推动科产人城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文旅发展模式,擦亮“龙泉”名片,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向往之城”。

省市区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加强文物保护、深化历史文化研究阐释、丰富展示形式、创新文化活动等方面推进明楚王墓遗址的保护和传承。201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8项文保工程、2项地方配套工程及系列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为遗址“把脉开方”对景区提档升级。邀请国家非遗传承人何祚欢,用评书讲述楚王与武昌城的历史;陆续推出15集“老王说藩王”口述历史短视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传播遗址内。2022年11月,党的二十大代表方勤走进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为创建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出宝贵意见。

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毅谈到,龙泉山明代楚王园寝是建筑或遗迹现象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葬群,也是比较少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中国古代高等级家族墓葬群。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龙泉山明楚王墓国家遗址公园立项,这将进一步提升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更好地宣传展示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促进其长久传承。原武汉市发改委巡视员、历史学博士程涛平接受采访谈到,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明代武汉的历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武昌城的发展,明楚王府已经不复存在,令人惋惜,但武昌城北郊的龙泉山,至今完好地保存了明楚王陵,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代遗迹。

全国人大代表、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认为,明楚王墓申请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现有珍贵文化和考古资源对遗址进行规划设计,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将已发掘和未发掘的遗址及其所处环境完整保存在公园范围内,最大限度保留遗址原貌,最终实现遗址的重新整合和再生。这一国家级公园规划与武汉新城、东湖高新区生态大走廊和环豹澥湖水上交通等区域规划相衔接,将有潜力成为武汉市东南部文旅新地标。

据介绍,自2010年启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以来,我国已公布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今年展开了第四批评定工作,其中湖北省共有2家评定挂牌,3家立项。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长江历史文明研究,持续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标志着我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迈上了新台阶,将助力构建荆楚遗址公园体系,为推动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妥善处理考古发掘、研究展示与合理利用关系,探索符合省情的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