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余文华 摄
中新网杭州6月22日电(张煜欢)22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本次论坛以“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为主题,来自大运河沿岸六省二市的18个区县的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参会,共同推动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发展。现场,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其将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联合开展研究、交流与合作。
论坛现场。 余文华 摄
加强合作 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成立
中国大运河贯穿南北,催生了一批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沿岸城市,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大运河畔。在新发展阶段,如何把大运河这条历史悠久的经济带、交通带、文化带和生态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摆在沿岸区县面前的共同问题。
开幕式上,在第一届论坛成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区县合作杭州共识》的基础上,沿岸区县进一步发起成立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西青区、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等沿岸区县代表到场参与成立仪式。
据了解,合作联盟旨在为大运河沿岸各区县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合开展研究、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
联盟启动仪式现场。 余文华 摄
探索新机制 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在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发展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看来,现阶段亟待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针对性、基础性研究,同时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新型管理体制。
其建议研究四类主体功能区(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的细化定位和五大重点基础工程(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的具体实施方案。特别要重视建立健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开发投入的社会参与机制和融资平台,实现投入多元化制度和风险共担机制。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王艳认为,由于大运河兼有遗迹考古、历史文化、水文环境等多维度价值,大运河璀璨文化带建设需采用立体化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凸显自身特性,从立体发展的原则、立体建设的内容、立体利用的时空三个维度入手。
“大运河开发不能过度追求建设效率、经济效益、求新求异,而要在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传承与利用。运河保护既要梳理整合、活态传承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又要注入时代精神,融入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发展观念,激发大运河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王艳说。
山东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以山东为例介绍,该省创新传承利用模式,依托运河文化博物馆、纪念馆、资料馆等文博设施,培育特色文物旅游项目和文化遗产研学旅游产品,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数字创意、数字艺术、在线视听等特色文化产业。为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当地还建设智慧旅游数字云平台,实施大运河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文化古迹遗迹活态展示工程。(完)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