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2日,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来自文化部的消息称,今年“文化遗产日”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人人参与,很好,公众的关切和参与,往小里说,是自身需求;往大里说,就是文化的自觉。那么,在通往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路上,“人人”应该如何“参与”?换句话说,有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今天公众应该怎样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近来,有几种“参与”情形比较热闹。
中医养生向来被认为是中华瑰宝,国粹一级的文化遗产。这方面的著述之多说是“汗牛充栋”也不为过,更有学者听说邻国可能以中医申遗,遂将中医上升到“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必誓死捍卫之。至于一般公众,一方面固然责无旁贷,有呵护国粹的义务;另一方面的原因却未必那么明朗,譬如很多人的“参与”中医,并非出于热爱中医文化,不过是眼下大医院就医难就医贵,不得已而已。此情形可称“被养生”。如此土壤,生产出张悟本大师那样的人物,并不是特别让人惊诧莫名的事情。
再就是风水。6月2日,针对风水等民间信仰项目入不入选非遗的问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不能草率地或者盲目地下结论,“应该做一些深入研究。我们对一般性地否定或者肯定都是反对的。”文化部官员的表态似乎让一贯潜行的风水直起了腰,一时间,声援文字纷纷攘攘,标签也赫然换成了“建筑风水文化”。
只是,无论是否在非遗国家名录上落籍,中国人在风水上的参与也不容低估。即便是在风水=迷信的管制时代,民间看风水、信风水的风气都没有停下来过。帝王陵墓、名人故居等等地方为什么成为人们出游的热区?从导游生拉硬拽大讲风水即可见一斑。流风所及,民间寻常百姓还只是在造屋建坟时动动罗盘,而官员往往顺势在公权力的获取乃至运行过程中,也让风水“参与”了进来,闹了很多笑话。可见,几千年来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风水,早就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早就是“文化遗产”了。
还有一种“参与”则更加剽悍。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一般称为“三孔”的孔庙、孔府和孔林,以收入不敷保护文化遗产支出为名,动议“三孔”门票涨价,以联票计,价格将从150元涨到185元,单个景点则分别涨价10元到25元不等。实际的情形是,这些年来,曲阜大兴土木建起了耗资近8个亿的孔子文化会展中心、耗资一个多亿的旅客接待中心以及一些市政工程。既有之门票,当然不敷使用,于是便开始发动“公众参与”。这样的情形可以视为“公众被动地保护文化遗产”,如果有游客不同意这样的保护方式,则将被迫止步于孔夫子的门墙之外,因此只能接受涨价,可谓“被参与”。
从“被养生”,再到“被参与”,我们很难真切地知道,在文化遗产长长的名单后面,到底还有多少陷阱借保护遗产之名等待着“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张悟本事件出来之后,卫生部解释说,中医是中医,张悟本是张悟本,这样的区分固然精辟,问题是,一般公众何以能够精确地区分开中医和张悟本?更何况,张悟本养生神话背后,其实是有着一幅看病难看病贵的长卷作为背景的。关于风水这项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更要做一个界定,那就是民间可以宽松,官场严格禁绝,很简单,官员一旦纷纷开始公开研究风水,则公权力多将换成香火钱了。至于“三孔”以提高门槛来强迫公众为其形象工程买单的行径,无异剪径行为,与孔子无关,更与文化无关。
扭曲的路径,不会生成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今年早些时候,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提出,文化遗产应该“拥有尊严”,他认为,“当各地政府和广大民众切实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人们才能倾心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获得应有的尊严。”单霁翔其实已经指出了“人人参与”的路径所在,那就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提升人文修养,不能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同时,要培养公众文化意识。除此之外,文化遗产的事情并不能仅仅从文化上着手,还需要认真破解背后的社会背景。或许,后一点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