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文化遗产  
历史与空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8-15 10:46:22 来源: 作者: 点击: 评论:0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陈炜桢

 传统的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地方,内里收藏的无不是价值不菲的珍宝,有的是皇室贵族的遗物,有的是大艺术家的作品,而那些属于老百姓的、充满生命力的东西,总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绝迹于富丽堂皇的展厅,到底这些民间东西的价值何在呢?为什么它们只存活于没有围场的博物馆呢?

 没有围场的博物馆,顾名思义,是一种和社区有关的博物馆形态,即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最早起源于法国,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次大会,第一次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之后世界上诞生了以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对传统博物馆的反叛,它已经不是一座公共建筑的博物馆概念,而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社区,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不断变动中的博物馆形态。生态博物馆关注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活态文化的保育与传承,居民对文化的意识、文化自豪感和社区经济的发展。」李伟杰先生说。

 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创办人李伟杰先生及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秘书长任和昕先生,就中国贵州侗族生态博物馆为实例,说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中国大陆是如何实践。

 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一个非政府性质的文化研究与旅游发展专业工作机构,致力于中国西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的抢救与保护,协助地方政府发展生态旅游。工作室积极回应联合国保护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合理发展生态旅游的倡议,以保护文化和自然生态为宗旨,探索符合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原则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从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中国和挪威合作发展一个跨地域的项目,就此展开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挪威国王与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定了条约,在中国建设4个生态博物馆,经过专家实地考察以后,无独有偶,4个生态博馆的选址全在贵州,分别是梭戛苗族、镇山布衣族、隆里明代军屯、堂安侗族等地。

 任和昕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以前当过传媒人,他对贵州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并对省内的4个生态博物馆作了以下深入浅出的介绍。

 梭戛苗族的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乡内的陇戛寨。这是中国首个生态博物馆,1995年由中国和挪威合建,由12个民族村组成,方圆120多平方公里。村寨仍以男耕女织维持生计,梭戛苗族没有文字,族人都以刻竹记事,他们还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婚嫁、丧葬、祭祀仪式等,陇戛寨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藏品,村民们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穿戴装饰等,本身就是一种陈列;唯一像传统博物馆的,就是寨子里的一个简易资料信息中心。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则位于贵州贵阳市的镇山村,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布依族村寨,民居以石板房,木构架、木装修为主,而且是依山而建,石巷道通至各户,鳞次栉比,形成层次丰富的建筑空间。此外,亦沉淀了各种形式的歌舞、节庆、乐器、服饰等少数民族文化。

 隆里明代军屯生态博物馆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城堡,位于贵州锦屏县隆里古城,而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后几经修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时期规划布局的风貌。「贵州是中国最后建省的省份,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因为当时明太祖欲攻打西南,基于军事及地理因素,则建贵州省,以其作进兵西南的跳板。把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等地的边区组合,就成了贵州省。省内土地贫瘠,且被群山连绵环抱,对外交通不便,再加上少数民族与外人甚少来往,故贵州省内保存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遗迹。」李伟杰先生补充。

 堂安侗族生态博馆位于贵州黎平县肇兴乡的堂安村。堂安侗寨坐落在半山腰上,四处峰峦叠嶂,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再加上梯田层叠,更显井然有序。寨里的鼓楼、戏台、吊脚楼、石板路、古瓢井以及侗族服饰等,均保持着原始的风味。堂安侗寨已历700多个春秋,寨里有180多户人家,散发着一种古朴浓郁的侗族风情。

 任先生总结,「生态博物馆每天都在变动,我们要如何保留、传承和推广它,实际上是困难重重的。」

破除将文物、文化冻结的观念

 生态博物馆以保存地区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为主轴,并且与近年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互相对应,由于这些生态博物馆是由政府和专家学者主导,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运作方式。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上,大多数原生态社区的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在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点,是一个很需要关注的问题。再加上山地居民没有知识,不只没有管治的理念,连什么是生态博物馆也不曾听闻,这和欧美生态博物馆的由下而上、由民众自发的运作模式背道而驰。

 李先生对抢救和保护民间生态一直身体力行,要在内地发展文化生态的保育,他有一翻体会。「当我们做一个政府项目,与当地的官员有非常多的接触,据我个人的观察,大部分官员不能理解什么是生态博物馆,他们第一想到的都离不开如何发展旅游?什么时候盖酒店?收费如何?怎么带游客过来?这些都是很短视的行为。」旅游开发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慎重,不然商业味过浓,就会加速民族文化步向死亡之日。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生态博物馆将文化遗产就地整体保护,突破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概念,破除将文物、文化冻结,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留存的区域,引入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

 当前我国已逐渐增设生态博物馆,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和内蒙古等地区,保护着苗族、瑶族、蒙古族等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活标本。(本文及图片由城大中国文化中心提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文化遗产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