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天渠》写作组采访札记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在原毕节县(今毕节市七星关区)的清水铺区生机乡、林口区大渡乡广大翻身得解放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凿绝壁开渠引水,造天池蓄水战灾。自力更生,英勇奋战,在毕节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奋斗致富的凯歌,书写了一篇篇英雄无悔的华章。其事惊天动地,其名响彻九洲。“全国农业学大寨,贵州水利学生机”成为当时贵州前进的主题曲。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多次接见了毕节这个英雄群体的代表刘洪川、许天成、许天珍、左遗轩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绝壁修天渠、云上建天池的英雄壮举,一直受到党的关怀和人民群众的久久敬仰。就在2016年,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当年参加修渠、建库健在的126位英模表彰大会,通过这样的形式再次弘扬了“生机精神”。毕节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多次亲临绝壁天渠调研,尤其是2020年,经过毕节市委、政府,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调研后,发出了“发扬光荣传统,继承先辈遗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再创美好生活”的号召,再次在全市掀起了学习“绝壁修天渠、云上建天池”精神的热潮。
(一)
2021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伟大的年份。这一年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一百年前,中国大地黑云压顶,帝国列强肆意践踏华夏大地。中国国不像国,家不像家,人民过着暗无天日、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苦难日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列主义,中国有识之士迎来了曙光,不失时机于192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民族有了新的寄托和希望。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战,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让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在这70年间,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带领下,战胜了一个个大自然设置的困难,无论是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困难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物质生产飞跃发展的年代,中国人民都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前行,将彻底改变中国的旧面貌。一个正在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东方大国,如同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正在普照人类,推动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人民掀起了脱贫攻坚新高潮,并于2020年结束之际完成了全中国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中国庄严宣布:我国十四亿人民已全面摆脱贫困,正在朝着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迈进。
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个辉煌的日子,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礼,毕节市、七星关区相关部门在新年伊始,组织成立长篇报告文学《绝壁天渠》(暂定名)写作组,以再现那段艰苦的历程,英雄英姿,再展那卷鲜血染就的红旗,再绘那幅战绝壁、修天渠、登云天、建水库的宏伟画图。
就在2021年1月19日一早,由毕节市作协副主席、著名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承资深作家李东升和贵州民族报社毕节记者站站长、《毕节故事》品牌总运营策划、主编吴兴春率领的写作组成员,毕节日报原策划设计部主任何容、毕节电视台资深记者李新春和原毕节市乡镇企业局局长、政协秘书长余泽江等就开始相互催促忙碌聚集,在这严寒季节,迎着难得的阳光普照的好天气,再次踏上了赤水河沿岸那片红色、曾经创造出“英雄生机”的绝壁天渠的土地。
在生机镇,镇党委书记吴世渊、宣传委员吴言纲和镇政府天渠办公室主任段聪,热情接待了写作组一行。分别向写作组介绍了1953年至1976年生机人民不畏艰险,在绝壁上修通十多条大沟,在云天上建了8大水库的情况以及这些水库、大沟几十年来给受益社区带来的巨大效益。吴世渊说:这些绝壁天渠、云上水库,不仅给我镇人民群众创造了脱贫奔小康的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留下了激励世世代代勇往向前的宝贵财富。是生机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像高流大沟长修队队长许天珍,他以水为生命,在大沟工地上九死一生,战绝壁、探黑洞,轻伤不离工地,重伤一好转就身先士卒,拼了老命也要把水引到高刘。他从万丈悬崖跌下,从死亡线上苏醒过来,第一句话问的就是:工程停工了吗?同志们都安全吗?这种精神境界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提倡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所以,今天生机镇党委、政府更要带领广大群众,发扬生机人的拼搏精神,全面巩固脱贫攻坚巨大成果,建设美丽生机新农村,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吴言纲委员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宣传工作者,更是一个“书写绝壁天渠”的热心人,通过他多年的工作积累可以说对生机天渠的历史如数家珍。在向写作组介绍中,对生机镇的历史演变,解放以来党、政班子变化情况以及生机镇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关修筑的大小43条沟渠和8个水库的相关情况。吴委员特别具体介绍说:大家说十大天渠、八大水库,是以水渠修筑中最艰险、劈绝壁最长、工程量最大、牺牲和负伤人员最多、修建时间最长、受益覆盖面最广的大沟和水库为主要代表。实际上,现在生机境内的沟渠、蓄水塘、水库是很多的,形成了一个水利建设网格,为生机几十年的扶贫、脱贫工作起到了显著的贡献”。吴言纲进一步介绍说:“我家住在镰刀湾村,修卫星大沟时,镰刀湾属当时的林口区大渡公社。1956年,在大渡乡党委书记左遗轩的领导下,毕节县水利局徐荣举家迁到镰刀湾安家落户,组织群众战绝壁,费时2年,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在绝壁上凿出了卫星大沟,把大寨脚下的沟水引到了镰刀湾,使镰刀湾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让一个眼望赤水河水喊口干的严重缺水的穷山村,变为富饶的鱼米之乡小江南。我的父亲当年就参加了长修队,在绝壁天渠上与很多老前辈一起留下了汗水和鲜血”。吴委员深情地说:“没有左遗轩、徐荣那代人的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生机人民的率先奔小康之成果。生机人要永远铭记前辈人们的付出,前赴后继跟党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丽新农村”。
(二)
写作组在生机镇天渠办公室主任段聪的引领下,来到老道山脚的小河组,这里是著名的镇江大沟(又称跃进大沟)和半边山大沟的取水源头。
小河村寨风景如画,层层梯田里的萝卜青绿一片。镇江大沟、半边山大沟水源点就在寨子下方的龙洞和小河。根据段聪介绍,我们只要走上镇江大沟,即可观看到镇江、半边山、小峨峰岩三大天渠独特险峻的全貌。但是,段主任又担心的对写作组说道:“老师们都是年龄偏大的,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也是55岁了,沟渠道上很难走,绝壁天渠道又很危险”。然而,大家却齐声说:“当年修渠勇士们在绝壁上能打出天渠,我们今天沿着他们铺平的路走,还会畏惧吗?我们就是来向修渠勇士学习的。不历经艰险,怎么能感受当时的艰辛?怎么能写得出感人的文章?”说着,踏上了寻访当年开劈天渠勇士足迹的艰险征程。na
据介绍,镇江大沟全长15公里,全程要穿越狮子岩、沙岩、斜厂岩、梯子岩、半坡岩、蜂桶岩、凉风岩,取水点在龙洞。走在镇江天渠上,抬眼就清晰看到对面半边山天渠。半边山天渠与镇江天渠隔着从老道山淌下来的小河,面对面相互映衬,肩并肩各自奔向广阔的原野,把老道山圣水引到镇江和半边山,滋润着那些曾干渴的村落、田园。举目抬眼望去,在半边山天渠岩顶上,还显示出一条天上大渠,它顺着万丈绝壁,穿越着一个个人工隧道,划过一匹匹刀削般的岩壁,像一架彩云飞龙横亘在高高的绝壁半空,它还被称为天上彩云、云中沟道的小峨峰岩大沟。可惜,小峨峰岩大沟现在已经没有通水了,渠道变成了小峨峰岩两个村落进出的通道,成为一项利民工程。
当写作组走到梭山时,见七八个民工正在架设钢渡槽。段聪介绍说:“当年施工队到这里时,遇到了大难题。因为这里的斜坡石土不稳定,出现了今天挖好的沟渠,明天就梭走了。费了天大的劲,也不能使沟渠前进一步。大家就打水泥桩支撑,上面架铁板渡槽通水。前不久又发生地质灾害,致使原来的水泥桩倒下,铁板渡槽全报废。今年我们在区政府支持下,重新打钢钎立柱,更换成钢板渡槽”。
何容、李新春抓住民工们施工的镜头,啪啪啪的就开始拍起照来。李东升主席则走上前去,给施工民工们递上香烟,慰劳民工们:“同志们辛苦了!”那些人说,他们不是生机人,是外地来承包工程的。李主席告诫他们:“这是千年大计的事,可要保质保量做好工程”。段聪对承包工程负责人交待说:“在注重施工质量的前题下,要加快施工进度,镇江万亩柑橘、橙子要等水浇灌”。施工队负责人表示说:“一定向修渠的先辈学习,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写作组又继续沿沟渠前行来到王家岩岩头,忽见一老人手中提着一把镰刀正沿沟走过来。李东升迎面问道:“老人家,你要去哪?”老人说:“我沿大沟走走可以护渠,顺便看看前面施工进度如何了”。写作组好奇的围住老人问这问那。老人告诉说,他叫张正举,镇江人,今年81岁了。1958年时,自己18岁,自始至终参加跃进大沟的修造。这样鲜活的采访对象降临大沟现场,正是老天对采访组的眷顾,大家不失时机的问他:“当时你们是怎样修沟的?吃在哪里?住在哪里?”张正举老人说:“那时特别苦,自己背着粮食、蔬菜来大沟到工地上,指挥部设在这岩头上的文庙里,民工们开始居住在王家岩半山腰的民居,后来意外发生火灾烧死了人,民工们就住进岩洞”。老人说:“这七匹绝壁太险了,有的悬岩从河沟底至岩头顶有1000米,万丈绝壁,全靠修渠人一炮一炮炸开,一块块掀下深涧,曾经死了几个人,伤了数十个,真是不堪回首”。
亲切交谈一会,老人说他要往前继续查看沟渠,还叮嘱写作组:“前面就是斜厂岩,危险得很,你们要小心谨慎”。这次“绝壁上巧遇修渠人”,让写作组的同志们倍感兴奋。
告别护渠老人,继续走到一大堵白岩下,段聪告诉大家:“以前这个地方住着20来户人家,张正举说的火灾,就发生在这个寨子里。这个寨子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恶劣,已经在扶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寨子整体搬迁了”。咦,大家看到半山腰上还有一栋房子完整地立在白岩下,周边还可看见原主人们种下的竹林,改造的石坎坡土等,其他房子已经不见了,这里确实不宜人居,整体搬迁是唯一脱贫之路。
到了斜厂岩。哎呀!危险至极,抬头望不见岩顶,低头看不到深涧。沟渠道从半岩中穿过,真的如同天河。沟渠壁上还有密密麻麻的钢钎、錾子眼,也还看得见距沟渠很高处遗留下来的钢钎、木棍、绳子。有的地方,石岩被炸成凹形,人站在沟沿上,头顶就碰着岩石;有的地方,岩石张开口,似落非落的,给人随时都要掉下来的感觉,令人不敢举目;朝下看,只能听到河水隐隐作响,不见河底有多深。大家估计,这沟渠离河底应该有三到五百米高度。这么高这么陡峭的岩壁,当年是怎样测量?怎样攀上来打眼放炮的?英雄啊英雄!亲临天渠,不能不令人们惊叹!
站在斜厂岩沟渠道上,对面就是半边山天渠最险要的穿洞段。半边山沟渠从岩中穿隧道而过,隧道上方,是万丈绝壁。有一堵岩石峭出岩壁,似独立又不独立。多看几眼,那岩石像要往河里倒,定睛一看,它又矗立在崖边。这种险要的地方,当年修渠人是怎样打炮眼、炸悬岩的?真的不得不佩服当年生机人的智慧和胆略。
段聪指着半边山穿洞岩,讲了个故事:清朝年间,有一个攀崖高手,他见岩壁上有几窝野蜂,就沿岩缝钉了木桩,爬到了野蜂窝处掏蜂蜜,结果下不来了,在岩上扒了一天,最终还是精疲力尽摔下绝壁,葬身小河。1958年修半边山时,就有人断言:“沟渠要经过的绝壁,就是摔死攀崖高手的死亡之地。这么危险的地方,能修得成大沟?简直是意想天开,不自量力”。半边山修渠人说:“过去没人干过的事,没人干成功的事,今天有共产党领导、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民,一定能干!一定能干成功!”半边山人,就靠这种胆略和气魄,战胜了绝壁,把小河清清的水引到了村寨,滋润着万亩田园。
在斜厂岩,何容、李新春、吴兴春纷纷找到最佳拍摄位置,对着半边山天渠和小峨峰岩渠道一阵拍摄,左边可拍斜厂沟绝壁,右边可拍梯子岩、半坡岩险景。这里确是展示摄影家技艺的最好场地,何容扛着他的高级摄相机,咔嚓咔嚓忙个不停,他要把这惊险的工程场面用相机记录下来,拍出令人信服的照片嵌在将来的书中,作传世珍品。
“小心!”有人发出惊呼。原来是李新春、吴兴春匍匐在沟渠最边处的岩石上,向下拍照。危险动作,生命拍摄。李东升嘱咐:“太危险!”但二人却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冒点风险怎能体验到当年修渠勇士的艰辛?”话虽这样说,还是安全第一。为防止意外掉下悬岩,其他人帮助拉住他们的脚,使他们终于拍摄到一组从渠上看下面万丈绝壁的珍贵镜头。
继续往前。写作组的同志们,向修渠英雄学习,不畏艰险,不顾劳累,到了梯子岩、半坡岩。有一段实在是太危险了,一步一激灵,一步一眩目。大家抓住岩壁,下到沟中(因梭山处改造,沟内无水)。一步一小心,那有回头路?
(三)
下午5时,写作组来到镇江,直奔参加修渠的勇士、后成为生机乡乡长、在亮岩镇党委书记任上退休的胡家珠家中采访。
这个时节,正是镇江碰柑和夏橙成熟之季。坡上坡下,房前屋后一片片、一岭岭,到处是金黄果香的一派幸福气象。乡村路上、居民人家院落,会有前来收购柑橘、夏橙的商贩和装满果实的车辆。从村民们的笑脸上,看得出镇江人正在感受收获的幸福和对现时生活的心满意足。
胡家珠老书记的家住在赤水河畔,他家房子离赤水河水面大概在100米左右。房子四周种满柑橘、橙子,也是散发着满满的果香。
老书记见写作组来到,笑盈盈地提出一筐碰柑:“来、来、来,同志们辛苦了,快吃点镇江碰柑,这是消疲解困的好东西。它的吃味、香味、甜味,与其他地方的大不同。来镇江不吃镇江柑橘,就等于没来镇江”。
坐在胡书记家老房子门前院坝中,胡家珠向写作组介绍了当年修镇江大沟的情况。胡家珠说:“镇江大沟的决策者组织指挥者,是原段家乡党委书记张仁福。解放初期,镇江这个地方严重缺水。你们不要看这赤水河离我们这么近,人畜饮水可以背,庄稼呢?这么大片土地,靠人背水来种庄稼?特别是天旱年景,那是天方夜谈。“过路塘,过路塘,一坑赃水黄浆浆,山上乌儿喝剩下,农民背去洗衣裳”。这就是解放前群众对这个地方的形容。所以,镇江是靠天吃饭。干旱时,半坡上的人滴水贵如油;雨涝时,赤水河边的人家,又遭水灾。缺水、水灾都是一个水字,苦了镇江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治水寄托在神仙保佑上,在龙头山曾经建了个庙宇,人们尊称为镇江寺,镇江由此得名。实际上,神仙没给镇江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只有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镇江人盼水治水的夙愿”。
胡家珠介绍说:“1957年,张仁福去区里开会,提出修龙洞大沟。龙洞就是你们今天去看到的镇江大沟取水处。这股水很大,而且不管天怎么大旱,龙洞水都是饱足的,不会变小。区里很重视张仁福的意见,立即上报县水利局。水利局派了刘洪川等技术人员来帮助测量大沟走向。他们采取河对岸定位的办法,沟渠通过的地方,靠人攀爬到悬岩上去插旗子。刘洪川他们吃得苦,技术也好,到了1958年4月,测量工作完成,张仁福书记就一个组一个组,一家一户的作动员,讲清修通龙洞大沟的好处。1958年5月初6日,龙洞大沟动工。段家乡所有的村按灌溉田土的数量分派劳力上工参加修大沟。年青劳力劈岩炸石,老年的就进洞挖硝土熬硝,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重,制作黑炸药供炸悬岩用。那个年代,完全是自力更生,靠人民群众的双手、双肩”。
“开始修渠那年我才15岁,虽说是少年,在那轰轰烈烈的岁月,我也上了工地。因为人小,指挥部就让我当工地记分员、会计。民工们上工地所带的粮食、蔬菜,每一笔我都要登记;谁出工了,谁生病了,谁请假了或旷工了,我都要作好记录。”胡家珠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工程进行了几个月,因为大炼钢铁运动,大沟停工。到了年底,又复工。正值大跃进高潮,乡里决定将龙洞大沟改为跃进大沟,标示着这条大沟是大跃进时期修筑的,人们又称为镇江大沟”。
胡家珠还讲述了跃进大沟上衍生的黄继光连和刘胡兰排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喜欢看露天电影,其中的黄继光和刘胡兰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大家,为了更好地体现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自发的在修渠队伍中成立了黄继光连和刘胡兰排。黄继光连成立后,在连长张成举带领下,成为了修渠工程突击队,每接到最艰险、最困难的施工任务时,他们总是圆满完成任务,这支连队为沟渠的修造作出了很大功绩。刘胡兰排也是那里有困难就出现在那里,不断的为修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谈到修大沟的艰险经历时,胡家珠有些哽咽,他说:“这条大沟是镇江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第一个牺牲的高体宽,是在斜厂岩施工时。那一天放排炮,因炮数太多,数不过来,高体宽走到放炮处,有一个闷炮突然炸响,他来不及躲避,壮烈牺牲。第二个是在梯子岩牺牲的预备党员张成明。在绝壁上,张成明扛着七八棵钢钎,拉着原先拴在悬崖上的绳索,爬岩上到工作平台。由于钢钎很重,岩壁很滑。攀爬时被钢钎一绊,他摔下几百米的悬崖。第三个是在沙岩上牺牲的刘显中,他是为排除危石而壮烈献身的。沙岩本就虚落冒落的,一放炮就震松岩石。有一块巨石就在工作面上,不排除这个危石,就不能继续施工。刘显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危石险,偏要去排石。只见他,双手握钢钎,从危石下面戳危石。戳着戳着,危石松动了,一下垮下来,击中了他的头顶,当大家将他刨出乱石堆,他已壮烈牺牲。第四个死亡的是在梯子岩上,张仁杰生病坚持到工地,因病折磨,他坐在打好的沟沿上休息。不料,迎着他垮了一堵岩石,他被推下深涧,再也没爬起来。第五个牺牲的张仁志,放炮时,他承担点炮。在那绝壁上,无有躲避处。他高喊着:“大家不要惊慌,炮口是对着半边山的,只要抬头观看好头顶来石,注意避开,就没危险了”。他只顾呼喊大家,自己却忘了抬头看石块。被炮炸飞过来的一个石子击中头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张仁志妻子杨学飞是大沟工地刘胡兰排排长,那时,他们已经有两个孩子,大的一个2岁,小的一个还在襁褓中。突然惨遭不幸,杨学飞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杨学飞是懂得张仁智的,她知道丈夫的心思,丈夫和她一样,都是这大山深处生长的人,有大山一样坚韧的性格,血管里面流淌着赤水河一样汹涌的血液,内心深处潜伏着永远不安于现状的精气神,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能吃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也很泰然。杨学飞选了一个看得见修渠工地的地方安葬了丈夫,流着泪对着坟头说:“我知道你的心思,你就看着吧,我一定和大家一道把大渠修通。”杨学飞强忍悲痛,擦干眼泪,扛着二锤,又上工了。在丈夫牺牲的地方,杨学飞带领大家高呼:头可破血可流,大沟不通不罢休。她还编了一首顺口溜:龙洞龙泉,荒芜千年,如今妇女,要你灌田。万丈悬岩高如天,妇女打沟在中间,炮响一声如雷吼,悬岩崩去大半边。体现了镇江人的气魄和修通大沟的决心和勇气。另外还有曹清泉,当时他住宿王家岩一居民家,他是负责装炸药的。那天收工后,他将装炸药的仝子放在床头柜子下面。睡到半夜,腹痛起来上厕拉肚子。当时没电筒,是用干竹子当照明,他拉完回到房间,将燃烧照明的干竹在地上抹灭,不料干竹的火星飞去引燃炸药,烧掉了民房,曹清泉全身百分之九十五烧成重伤。那时缺医少药,治烧伤只有用龙胆水擦。一个月后,曹清泉不治身亡”。
“昔日豪杰已过逝,今朝英雄盛昔日,梯子岩上英雄汉,再为儿孙修粮渠”。为了鼓舞士气,在英雄们牺牲的绝壁上,少年胡家珠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1966年,跃进大沟通过近八年的艰辛付出终于峻工,滔滔龙洞水,飞山越岭来到镇江,彻底改变了镇江人祖祖辈辈那种凄苦的日子。胡老书记用六个最字总结了镇江大沟的来之不易和造福之果。那就是:1、跃进大沟因工牺牲的人是各大天渠之首,6个年青轻鲜活的生命定格在那些绝壁之上。2、龙洞水源流量,在生机境内最大,旱涝不变。3、沟渠主渠道最长,在生机排列第一。4、灌溉面积4000多亩,为各大天渠之首。5、产水稻量最多,1968年达160万斤稻谷。6、受益人口最多,有3000多人口。
在谈到相关媒体报道时,胡家珠说:“这两年来,不断有媒体人员来采访,其中一个叫高洁的记者,吃得苦,沉得下,来实的,不采访到真实的东西不罢休,那真是个好记者。但是也有少数媒体人,是为报道而报道,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来的,蜻蜓点水,不实在。有的还歪曲事实,胡说八道。比如前两天网络上有则消息,说跃进大沟长9千米,沟道宽30公分,深5公分。不知这些数据来自何处?大沟峻工时,我亲自参加用皮尺丈量的,主渠道15公里,一寸都不会少。沟渠宽70公分,深50公分”。
采访结束时,胡家珠老书记寄语媒体:“希望来采访的同志都向高洁学习,实实在在的采访报道,不要听风就是雨,胡编乱造发表一些东西。那样就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就起反作用了”。
(四)
赞天渠,颂天渠,写清水铺区、林口区云上水库和绝壁天渠,谁也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毕节县水利建设上的有功之臣之一的刘洪川。
刘洪川,毕节县清水铺区生机乡核桃村三湾子组(今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三湾子组)生长人氏。解放前吃过苦,受过累。为了求生存,他曾长年在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帮人,参加修建石厢子、营山、半斗米等几条引水山渠,学得了一手测绘技朮。解放后,刘洪川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剿匪、建政、土改工作,被选为生机乡核桃村农民协会主任,1953年被选为生机乡武装委员。
1953年秋天,高刘村村长高体贵和探水队队长许天珍找到刘洪川,提出修王家沟大沟的设想。这是刘洪川巴不得的事,他说服核桃村村长许天成,两村联合修王家沟大沟。刘洪川把此事向乡人民政府汇报,乡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并指派刘洪川为指挥长兼技朮员。
刘洪川领命后,带着许天成、许天珍等人对大沟进行测量。1954年春节刚过,王家沟大沟破土动工,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与民工共同劳动。大沟修至癞蛤蟆山,被癞疙宝大岩挡住,限于当时财力物力和技朮的不足,刘洪川用棕树掏空,做成枧槽,使王家沟大沟当年通水至王家沟互助组。互助组立即开垦梯田十多亩,1955年身处高山的王家沟人吃上了大米。
就在这一年,刘洪川因修王家沟大沟显示出的聪明才智和测量技朮,被县水利局发现,选拔到县水利局任技术员,并被派到清水铺区作为水利建设辅导员,指导各乡开展水利建设。他组织开展了高刘大沟、镇江大沟、半边山大沟、天车洞大沟、小峨峰岩大沟和银厂沟水库、白菜地水库、小峨峰水库等的勘测设计工作。参与修筑了高刘大沟和银厂沟水库等工程。1966年被任命为林口区大渡公社党委书记,领导大渡人民群众修通了珐琅大沟、长岩大沟和岩头上大沟等一批水利工程。1973年调任县水利局副局长,主持水利局工作;1982年调清水铺区任副区长,主持全区水利建设,1985年退休。2002年刘洪川病逝在三湾子老家,享年75岁。
去年12月,写作组为广泛收集原清水铺区、林口区水利建设资料,建了微信联络群,由老英雄许天珍次子许光学邀请,刘洪川二儿子刘发中加入到这个微信群,参加了对各条天渠、各个水库修建情况的讨论。当刘发中从微信群中得知写作组到生机釆访的消息后,就对李东升、吴兴春提出,他可以向写作组提供一些他父亲组织和参与水利建设的情况。
写作组从镇江返回生机镇已是晚上9点多了,刘发中冒着严寒,骑着摩托车从高刘村三湾组赶到镇政府。向写作组介绍了很多情况,为写作组深入釆访提供了重要线索。刘发中告诉写作组,他父亲身前留有两大木箱资料,因房子潮湿,损坏了大部分,还剩下一小箱。写作组闻讯,喜出望外,这可是写作的珍贵资料。李东升当即决定:“明天一早我们来你家看资料”。刘发中高兴的说:“那好,明早我在岔路口等你们”。
2021年1月20日上午9时,当写作组驱车前往三湾子组时,刘发中早已在岔路口等着了。
刘发中把写作组的老师们领到家里,将一个木箱从屋里抬出来,说:“这就是我父亲的遗物,老师们看看,那些对你们写作有帮助的,可以看,可以抄,也可以借走,用完了还我就是了。”说着打开箱锁,让写作组翻阅。
刘洪川这一箱子遗物,除《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等政治书籍和一些技术资料外,大部分是他的笔记本、照片和各种证件。
非常珍贵!非常珍贵!有各条大沟各个水库的测绘记录和施工记录,有到北京参会的笔记和各阶段的工作日记。还有奖状、奖品。从北京表彰会议领回的一套测量仪,除有一些锈迹斑点外,似乎还完好无缺。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有四五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铜雷管。
刘洪川的笔记和日记有十来本,每本都记录得密密麻麻的。
看来,要在刘发中家查阅、抄录这一大堆资料是不可能的,这不花个三天五天是阅不完、抄不完的。写作组进行清理造册,向刘发中借了笔记和日记部分,准备带回毕节慢慢细阅,刘发中爽快答应。
刘发中,不愧老英雄刘洪川的儿子,一个诚实而热情的人!
(五)
在谈到王家沟大沟时,刘发中对写作组说:“由于媒体集体对王家沟大沟闭口,连镇里也不提,其实,我们从小就听我父亲说,王家沟大沟是他在生机测量并组织修的第一条大沟。当时大寨的人还不同意高刘村、核桃村在他们寨子下面取水,是我家在大寨亲戚多,我父亲去说服,最终大寨的人才没阻止修王家沟大沟的。”
“走,我领你们去曾经参加修王家沟大沟的龙中权家里,请老人给你们讲讲他的亲身经历。现在修王家沟大沟还健在的人不多了”。大家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们确实要认真挖掘王家沟大沟的史实,一切以历史事实为证。”
说着,刘发中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这伙计真不错,从他热情似火的性格中,写作组的老师们看到了刘洪川全心全意修沟引水的身影,这就叫遗传或叫继承。
进到龙中权家,他一家人正在吃饭。龙中全大儿子、大儿媳赶快请写作组的客人们入席吃饭,吴兴春连声谢谢,并告知已在刘发中家吃了饭的。有刘发中作证,龙家不再坚持,仍热情地沏茶、端水果招待。热情好客是农村人家的处事本色。
大家等龙中权老人吃好饭后,将老人让至沙发中间坐位坐下,一起拉起了家常。“龙老,今年高寿?”“吃长85岁,牛年就86岁了”。“汉族吗?”“彝族,和毕节的龙天来是一个支系的。”“你参加过修王家沟大沟?”
“咋没有?我们属核桃村,算是高山。没水吃啊,家家用水主要靠老天下雨积水。如果老天十天半月不下雨,就只得下深沟去背水,一天背两背水还算快的。修沟引水,那是核桃村人做梦都在想的啊”。老人的思绪回到了1953年。他说:“解放了,大家分了土地,但是没有水,光有土地还是富不起来的。当时我们和高刘还不是一个村,在黄勋、刘洪川、高体贵、许天珍、许天成、高体国等人的合计商量下,说是从大寨脚那里把水引到王家沟和高刘村。说干就干。那时已是互助组了,黄勋、刘洪川他们一号召,核桃、高刘两村几个互助组就组织人上工地了。王家沟大沟于1954年初、春节过后就开工了。”
问:“你们带些什么工具、粮食上工地?”
龙老:“不太记得了,钢钎、二锤是刘洪川他们搞来的,是买来的还是借来的,那时我们还小,普通一员,也不清楚。我们每天上工地,就带半斤苞谷面和一些酸菜、白菜之类的东西,带去交给伙房,有人统一做饭”。
问:“你们晚上住哪里?”
龙老:“我家这里离大沟工地不远,早去晚归。离工地远的人,住王家沟寨子里的人户家中,王家沟有20多户人家,指挥部也设在王家沟”。
问:“修大沟艰苦吗?”
龙老:“那个苦啊不是一般的苦,那时生活很不好,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寒冬腊月还穿单衣、草鞋,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累得一躺下就呼呼入睡,甚至挖着挖着都能睡着”。
问:“癞疙宝悬岩是什么时候炸通的?”
龙老:“沟修到癞疙宝大岩,修不过去了,刘洪川他们就用枧槽将水引过去。至于后来是那年打通癞疙宝大岩我就不清楚了。因为1955年王家沟局部通水后,我就担任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会计,也就离开大沟工地了。但我也清楚,炸癞疙宝大岩时,是请石匠向成勋,向洪勋,王启斌来指导的”。
问:“听说你们修沟时还沿沟坎栽树、种竹子?”
龙老:“是的,黄勋他们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沟沿要栽些杉树和杂木树,好保护沟坎。王家沟那片竹林,原先在下面沟沟处有一小蓬竹子,我们挖几棵在指挥部坎脚沟沿上栽了一排。后来竹林延了一大片,几十年来砍了不少,现在仍然生长得很好。”
问:“龙老,现在有人说,镰刀湾大沟是第一条大沟,你怎么看?”
龙老:“这一片修大沟是王家沟大沟在先。镰刀湾当时是林口区管辖,他们是在1956年才开工的,那时我们王家沟都开出田种出稻谷了”。
再问:“龙老,你参加修高刘大沟吗?”
龙老:“我1956年当了会计,就没去高刘大沟修沟了。你们要了解高流大沟的事,可找刘显英,她就是我们一个村民组的。当年修高流大沟,她是妇女排长,她能讲清楚。”
按照龙中权的建议,写作组告别了龙中权老人及其家人,依然由刘发中引路,到刘显英家去采访这个女中豪杰、天渠英雄。
(六)
刘显英,彝族,团结乡人,1957年嫁核桃村段元林为妻。
刘显英虽然是耄耋老人,精神还很好。写作组到刘显英家时,她正在房子旁边的地里铲土埂,准备种洋芋。听说市里来人,刘显英赶快丢下手中的活计,回到屋里接受采访。
刘显英记忆力很好,十分健谈。据她回忆,她嫁过来不久,就参加了乡里组织的罩子山大炼钢铁兵团。兵团按团、营、连、排、班编序,她被任命为青年妇女突击排排长。大炼钢铁下马,在黄勋、刘洪川等领导的安排下,她带领在罩子山会战时妇女突击排其中属于高刘大队和核桃大队的16个姐妹,风风火火加入到高刘大沟施工大军中。妇女突击排来到高刘大沟工地时,许天珍已带领先期到工地的人修了两三里长的沟道。工程进入大战绝壁阶段,许天珍派刘新邦来教她们怎样甩大锤、掌钢钎,怎样打炮眼,上平台等活计。训练几天,刘显英就领着妇女们和男工一样,攀上悬崖,挥锤打炮眼,铲石块。
刘显英讲到在高刘大沟时,特别介绍了住娃娃洞那段艰苦历程,她说:”娃娃洞虽小,但洞里分上下两层。妇女排没来之前,男民工支了一个通铺在上层住,下层岩洞堆放杂物。妇女排来了,姑娘们怕下洞有蟒蛇,许天珍就叫男民工住下层,把妇女安排在上层通铺住。16个人挤在一起,挤虽然很挤,但下面有男民工住,还是觉得很安全。由于妇女排来了,下一层洞住不下那么多人,男人们就三三两两去找岩洞睡,有的洞只能屈一人,睡一个人在里面,连脚都伸不直,太艰苦了,太难为那些男人了。就是这么艰苦,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一个人打退堂鼓”。
刘显英是个巾帼英雄!她在工地上样样走在前,干在先。危险处她上,困难段她打头阵。出的汗不比男工少,干的活不比男工轻。她还编了一首山歌,领着妇女们唱:“前面万丈高的岩,后面有我们妇女排。钢钎二锤拿在手,叫它万丈高岩滚下来。”歌词代表了妇女排的雄心壮志。
刘显英这个排长当得称职,她曾两次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两个战友的生命。一次是在攀爬一刀切绝壁时,她和刘显翠一起扛着钢钎,抓住从岩上放下来的绳索往上爬。刘显翠在转拐时没有掌握好角度,扛的钢钎戳到了岩壁,将她一下弹出,双手失去绳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显英完全忘记了自己也在绝壁上。用双脚紧紧裹住绳索,腾出一只手,一把抓住即将甩下悬岩的刘显翠。避免了一次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在大战黑洞时,刚放完炮,刘显英就带领李明英冲进洞去。在接近洞口处,李明英看到一个瞎炮的导火绳还冒着火花,吓得她直往后退。李明英此时只顾避开那燃烧着的导火绳,却完全忘记了洞口外的万丈悬崖。当李明英只差半步就要跌下悬崖时,刘显英奋不顾身扑上去,一抱将李明英紧紧箍住。李明英急速后退的惯性将二人推倒地下,刘显英头部、腰部受重伤,顿时昏死过去。就在这一霎间,那炮也响了。李明英惊悸中见刘显英救她负伤昏迷,就抱着刘显英呼唤。不知过了多久,刘显英在李明英呼喊声中渐渐苏醒过来。二人一看,惊出一身大汗,她们倒地的地方只离万丈绝壁10公分。如果稍微往外偏一点,两个人就摔下悬岩了。李明英吓得嚎啕大哭,刘显英安慰她:“没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二人静静坐了一会,待心脏平稳过来,又拉着绳索爬到半岩上作业起来。
刘显英在绵绵的回忆中,思念往事,深情依旧。在高刘大沟,她的丈夫段元林,也是长修队队员。二人白天在工地上同干活,同流汗,还能见个面说句话,可到晚上,却只能在各自的洞中,她男人随长修队男民工住通铺,她同妇女排睡一起,虽近在尺咫,也只能是隔洞思念。她说:“在大沟工地那几年,虽然特别特别艰苦,虽然全身伤痕累累,虽然流过不少眼泪,但也有欢乐、也有情趣。刘新仕和高体英就是在工地上产生的爱情。有一次高体英发高烧,晕倒在燕儿窝绝壁工作平台上,刘新仕不顾危险,用保护绳索背着高体英,吊着绳索下到谷底,又一股作气背着高体英爬了七八里路的大坡,将高体英送到公社卫生所。医生说高体英患的是脑膜炎,迟送一刻就没命了。高体英病愈后,继续回到大沟工地。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爱情。高体英的哥哥们坚决不同意,原因是高体英的祖母姓刘,而且与刘新仕一辈。按当地亲戚关系,高体英应该称呼刘新仕为“舅公”。刘显英鼓励两个年轻人:“又不是自亲、近亲,只是搭着边的亲戚,又不违反婚姻法。怕什么呢?”
在刘显英和长修队的鼓励下,刘新仕、高体英冲破了家庭的重重阻碍,在许天珍主持下,二人在大沟上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喜结良缘,成就了一段佳话。
刘显英,高刘大沟青年妇女突击排排长,一个见证生机人战天斗地的老人,一个默默奉献的巾帼英雄。
(七)
告别了老英雄刘显英,告别了刘发中,告别了英雄生机,写作组下一站又到了团结乡。
在刘显英家,写作组接到七星关区宣传部、史志办的电话,区里已通知团结乡范乡长和乡宣传委员,作好准备,接受写作组采访。
人们忽略了绝壁天渠的属地管辖演变。在修卫星大沟、珐琅大沟、长岩大沟、岩头上大沟时,这几条大沟都属于原毕节县林口区大渡公社(又称富饶人民公社)。在1992年建并撤时,大渡公社的镰刀湾村划归生机镇,大渡公社的其它几个村划归团结乡。大渡乡的领导班子、财务、人事、档案等等,包括国务院和省、地、县授给大渡乡(公社)的证书、奖旗全部移交给团结乡政府。也就是说绝壁天渠不仅生机镇有份,团结乡也有份。
写作组转山转水来到团结乡政府,办公室来了一个年轻女同志,她告诉写作组乡领导都下村了,她也刚从村里搞防疫回来。问她知不知道团结乡几条绝壁天渠的情况?她说知道一些,但不具体。问乡里有无绝壁天渠资料,她摇摇头说:“我可以领写作组到珐琅沟所在的青林村去,你们到村里可以直接找当年参加修大沟的人采访”。
也只得这样了。
这小女孩不错,工作具体,安排妥当。她先给村里支书通电话,要支书“等着”,就领着写作组驱车前往青林村。
这女孩叫罗曦,毕节城里人,铜仁医专护理专业毕业,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取团结乡办公室工作员职位。
说来罗曦来团结乡工作也不容易,上有老人,下有2岁的小孩。为了这份事业,抛家别夫,来这山沟中,那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但从她风风火火、热热情情的精神面貌上看,她对这份工作还是较满意的。如果小罗能赶上修绝壁天渠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她也很可能会成为刘显英那样的女英雄。
车从余家寨直下,拐了数百个弯,快到赤水河边,乡村公路被几大堆石头挡住,几个民工在那里砌公路保坎。小罗去问:“去青林还有别的路吗?”得到的答复是:倒回余家寨,从山顶右边有另一条路可岔向青林村。
这可苦坏了何容老师,这次行程,他既是采访者又是驾驶员。这样的山路多走一公里都难,莫说还要绕十多公里。
为了工作,何容没任何怨言,又倒回车爬了半个多小时的陡坡路,再下十多公里,终于到达青林村。村支书孟连热情接待了写作组,并将写作组领到当年奋战绝壁天渠的吴维明家。
吴维明听了写作组的来意,详细介绍了当年大渡公社修建镰刀湾、长岩、珐琅几条天渠的经过。
这几条天渠,组织领导者是左遗轩、徐荣和刘洪川。吴维明重点讲述了徐荣的英雄事迹。
徐荣是县水利局的技术员,他决心为大渡人彻底解决水的困绕,连老婆孩子一起搬来,在镰刀湾定居。在测量和修建卫星大沟时,那里最危险,徐荣就出现在那里。他是一个心思扑在修渠上,什么都不顾了。他两岁的女儿患重病,从镰刀湾送到林口区卫生院,要走40来里路。徐荣没时间,就把孩子的病拖老火了。他大女儿死时,徐荣还在工地上。听了消息,徐荣悄悄回家,把女儿埋在坡上,擦擦泪水,又回到工地。徐荣是为大渡人献身的。1958年,徐荣为了扩宽大渡群众出入的道路,在县里争取到一些材料,他去配制炸药时,炸药爆炸,徐荣不幸牺牲。大渡人永远将徐荣铭记在心里,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他。
在谈到修渠勇士时,吴维明说:“孟连支书的父亲勇敢得很,凡绝壁他都敢登攀。在修长岩大沟时,老孟爬上悬岩,那是鸟儿都飞不过的地方。到了悬岩半中央,他伸手去抓岩缝,没抓住,身体往后一仰,头、腰部就朝悬岩倒下。他是赤着脚爬崖的,他将脚大姆指卡进石头缝里,人仰面倒下后,脚姆指卡在那石缝中吊着他整个身躯,这个脚姆指救了他一命。见状,同志们紧急攀上峭壁,从石头缝中敲碎石块,才把他的脚姆指从石缝中扯出来,把他从绝壁上营救下来。老孟这个脚大姆指被折断,而且是粉碎性的,再也无法恢复了,这个残疾一直陪伴他终生”。
写作组的各位老师听得目瞪口呆,张着大口,难以置信。李东升对孟连支书说:“这几条天渠,有数以百计像你父亲这样的英雄,更有无数感人的英勇故事,你们应该珍惜这份无价之宝的遗产,认真收集英雄大渡人、英雄团结人战天斗地的事迹,好好的整理出资料来,宣传好这块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圣地”。孟连频频点头,赞同李主席的意见。
李东升还叮嘱罗曦:“团结乡的这几条绝壁天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请你转告乡党委、乡政府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宣传好绝壁天渠,利用好绝壁天渠,要重视绝壁天渠精神在今天建设新农村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新的成绩回报过去为扶贫、脱贫而奋战的英烈们。把绝壁天渠的英雄壮举化为全乡各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把团结乡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家园。”(作者:余泽江)
(采访还将继续,笔记也会延伸)
(编审:刘涵)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