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美村龙沛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4-06 21:01:0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静 点击: 评论:0
进入黔东江口,沿着风景如画的锦江河溯流而上,沿途风光美不胜收。梭家苗寨,云舍中国土家第一村,寨沙侗寨等一个个风情村落,像一颗颗亮闪闪的珍珠,缀在锦江河的两岸,让你一路爽心悦目。

距云舍仅一千米之遥的公路沿线,有一个村寨,叫龙沛,风景与寨沙、云舍不减丝毫。村民们团结和睦,亲如兄弟姐妹,用他们勤劳朴实的双手,绣出了灿烂美好的生活。而这些和谐安宁的乡情,据说来源于神奇的传说故事。

龙沛有黄、邓两姓,全寨人口百十来个。与其他民族一样,从江西迁徙而来,黄姓先到龙沛定居,多以打猎和打渔为生,邓姓在太平镇的岑忙高山之上,也靠打猎放牧为生。两姓猎人在太平市场上交易猎物时相识,奉为知己。

在打猎过程中,为争夺猎场,龙沛黄姓族人与邻近村寨偶有芥蒂,进而发展到举族而斗的场境。黄氏力弱,就趁赶场之时将受到他族欺凌的情况和邓氏倾诉。邓家兄弟义愤填膺,就带上人马来龙沛为黄家站过几次岗。邻里扯皮斗嘴的事常有,黄氏不可能每次都请邓氏族人前来帮忙,莫说扯出大麻烦,就是招待也招待不起。于是,黄氏族人在商议后,就向岑忙邓氏族人发起邀请,叫他们举族搬迁到龙沛来居住。相约两姓结为兄弟,子女一样对待,永不通婚。两姓同打猎,共捕鱼,齐种植为生。邓氏来此定居之后,黄姓和原来扯皮的邻村再没有过纠纷,龙沛黄邓二姓子女永不通婚的约定也一直沿袭,直至今日。

龙沛原来不叫龙沛,叫腊岩沟。因为村里有一条小溪,是从村后一个叫腊岩洞的洞里流出来,经龙沛村口汇入锦江,所以村名叫腊岩沟。村民们本来靠打猎捕鱼就不太稳得住饥饱,夫唱妇随共同劳作养家糊口是必须的。有一年夏季的一个大早,邓氏家族有一对猎户夫妇又上腊岩洞方向去打猎了,他们把一双双胞胎幼崽丢在家里。回来全村人到处都找不到幼崽,夫妇俩痛哭不止,悔恨不已,以为幼崽是被野兽叨吃了。一连三个月,一双幼崽音信杳无。

入秋后,村人照例上山打猎,途经腊岩沟最靠山的那户人家时,突然听到那户人家的装粮食的仓底下传来小孩哭闹声,村人好奇,低头探视,竟然看到两个小娃娃在抢吃狗奶。那条猎狗在主人的叫唤下要离开幼儿,幼儿还没有吃饱,就哭了起来,才被人发现,此两小孩正是邓家丢失的孩子。

为感念一双幼儿万幸失而复得,邓氏至此再不吃狗肉,龙沛黄姓也沿袭这一风俗。这一风俗直至今日也没有人破坏过。

此两小儿稍长,邓氏就将其送至黄姓先生开办的私塾上学。兄弟俩刻苦用功,老师教的几乎过目不忘,深得先生和村人赞扬,大家视若珍宝。再长,邓氏兄弟更进一层了,而私塾先生那点知识也教不了他们了,兄弟俩就想到太平和江口县城继续上学,可是他们家父母却再供不起一天天大起来的嘴巴,就有意让兄弟俩放弃学业,帮助父母打猎种田,帮忙养家。村里人觉得兄弟俩这般上进,放弃学业太可惜了。黄、邓两姓经过协商,大家愿意共同支持兄弟俩继续学业。邓氏为感谢黄姓族人的支持,就将双胞胎兄弟的其中一个改为黄姓。

兄弟俩得以继续学业,他们知甘苦,明事理,懂礼仪。外出学习时总是勤俭节约,比以往更加勤奋用功了。

时间过得就是快,转眼就到了永乐初年,这一年乡中考试,兄弟俩双双得中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又双双得中举人。当时,考官看到这两个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考生生得一模一样,像一对双胞胎,就有意取消他们的成绩,但一看名字,一个姓邓,一个姓黄,又不是一姓,才没有取消他们的成绩,交由皇帝定夺。永乐皇帝大笔一挥,定为举人!

兄弟俩双双中举之后,各自到一地任官,由于他们是全寨人养育成才的,知道百姓疾苦,就清廉为官,一心为民,回到村里,也教育黄邓两姓后生努力读书,与人和睦。

黄姓族人中,有一个地理先生,在兄弟中举后,再次到兄弟二人吃狗奶的地方察看龙势,发现山势紧挨云舍的那座山,竟然是一座猴脸山,而腊岩沟后的山势,竟然像一条龙。惊叹:怪不得这这村里要出人才,原来是龙配的!

“龙配”之名自此始,先是村里人这样称呼,后来外村的人也这样叫。再后,有学问的黄姓后生将“配”改成了“沛”,意为龙要水养嘛。

龙沛传奇着,龙沛美丽着。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