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生长在老城门边的孩子。
贵阳,贵州的省会城市。和其他的老城一样,这里曾经也因为要保卫城内安全而修筑城门,故而贵阳曾有九门四阁。这九门在贵阳的城市改造中,也逐渐被改造,有些已经消失,有些还在留存。
九门,指的是:
老东门(在现今文昌阁附近)
大南门(在现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
次南门(在现今都司路西端)
大西门(在现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
北门(在今喷水池)
威清门(在现今威清路)
小东门(在现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现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
六广门(在现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
我的家在六广门
六广门,在明代是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由此得名。“关雄北控三巴远,江险西围六广深。”是曾经六广门楹柱上的对联,这里原不是最早设立的城门,它是在最早的五门基础上增建而成。作为贵阳北边的城门,六广门外都是桑树林,后经改建砍掉了树林,建起了体育场,而六广门也成了贵阳集中卖水场所。
记忆中的六广门已经没有了城门,只有两根高高的石柱。那是整块方石垒砌而成,最早的时候柱子顶端还有一些石块装饰,后来在改建过程中逐渐简化,只留下光秃秃的柱子了。
小时候不管是和父母去红边门买菜,还是去城门旁边的粮店买米买油,总会经过这个柱子。看得多了,都不用记粮店的位置,只需看看柱子就知道马上到了。
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根柱子和这道门背后的故事,只知道过了这个门不远处就是我家了。这也是九门里留存至今的一个城门,我很幸运,从小到大有这座城门的护佑,始终安全自在。
曾经听爸爸说过,这里的道路下面是卡斯特地貌,地面下因为有河流流经所以地面下方是空心的。那会儿我只以为是这是贵州的独特地貌,后来才知道原来真的有河流流经这里,六广门对于贵州的交通和发展,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改变的家园
作为贵阳人大都听说过雅园这个连锁餐饮,这个餐饮龙头最初就是在六广门附近开始创业。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小学,雅园第一家店就开在我的学校对面,窄窄的马路只需快跑两步就能穿过。早上上学的时候,看见老板将门面的木板一块一块的拆下来,慢慢的让阳光晒进店里。
现在的门面基本都是卷帘门或者玻璃门,可那会儿的门面基本都是由一块块的木板拼组而成。老板们每天开门打烊,都需要一块块的将木板拼组在一起或者拆开,在我看来很是麻烦。可当现今一色儿的卷帘门当道时,却有点怀念那些麻烦的木板了。
计划经济下的贵阳,在我的童年里就是粮票。那些不复存在的粮票,曾经陪伴了我们一家人,度过了很多买东西的时光。后来90年代开始发展市场经济,粮票就变成了博物馆的展品,而我的回忆也变成了老照片里的故事。
贵阳开始了道路扩建和商业规划,六广门也从零星小店变成了餐饮、商店和小贩的聚集地。嘴馋的我每每放学总不会马上回家,一定会到附近的小吃摊或小商店买点吃的,并且吃完消灭了“罪证”再回家。当然,这种此地无银地举动怎么逃得过我厉害的爸,每次都被逮住并被严格“教育”。
再后来,六广门体育场发展壮大,带动了周边的商家一起发展,六广门变成了体育用品的集中购买地。还有我从小就在里面玩耍的北京路影剧院,也从最早的电影院发展成一个综合体。繁华的六广门成了继喷水池、小十字和大十字之后,北边最热闹的地方了。
如果说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改变本身。跨过2000年,六广门也迎来了新的改变。贵阳市进行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原来的老房开始逐渐被商品房替代,原来的商业规划也被更适宜城市发展的环保规划替代,原来扩改的道路再次被扩建,为城市里的人建造了更安全舒适的新六广门。
一起成长的城门
从过去的小书包到现在的小提包,从过去的菜篮子到现在的环保袋,从过去的街边小店到现在的城市综合体,我在成长,这座城门也在成长。成长的年岁里,我拥有过很多东西,也失去过很多东西。
像是可以肆意玩耍的影剧院的小花园,像是我可爱的母校,像是我家楼下好吃的豆浆油条小摊。如今,我想去花园时只能到附近的公园,我想看看母校时只能看到万科最新的LOFT楼盘,我想吃豆浆油条时,只能走很远的路或者外卖才能吃到。
成长,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的过程。
可这毕竟是一座老城门,还有一些像我一样恋旧的人留在这里。某天鞋跟坏了,照着记忆里的小巷找去,惊喜地发现了曾经的修鞋匠还在原来的位置。便宜的价格,记忆里的模样让我倍感亲切。和老师傅简单聊了几句,才知道老师傅已经在这里做了30年了。和我一样,他也是一个老城门里的人。
还有现在的网红糯米饭--毛阿姨糯米饭,她也是老城门里的人。虽然现在早不是她在做买卖了,但是熟悉的味道依旧是六广门的招牌。每天早上络绎不绝的顾客,总会耐着性子在这里排队买糯米饭。
记得有天和一个小姐姐一起排队买到最后的糯米饭时,小姐姐激动地说今天她终于买到糯米饭了。我问她怎么这么激动,她说上次排队有个人一次性就买了100坨,她只能放弃排队。
吃货,有时候吃得未必是味道吧,还可能是一种志气,嘿嘿!
六广门作为老贵阳人的地标,从最早的集中卖水场所到现在的城市地下水净化场所,从环城北路的小巷到现在的人民大道,从老电影院到即将落成的大剧院,这里,承载了太多六广门人的回忆。
今天,六广门早已不是环城,而是市中心的一环。就像我早不是那个不懂世事的稚童,而是一个懂得家园美好的老贵阳。曾经去广州的时候很喜欢那里的老城区,虽然拥挤狭窄但是却有着浓浓的广州味道。庆幸这座老城门依旧陪伴着我,虽然城门石柱上已经有了裂痕,但是却让我觉得它愈加美丽,这是独属于老城门的味道。
未来,这里还会迎来更美好的发展,但是无论它怎么改变,在我心里,它还是当初那个看见石柱就知道家在哪里的标志。如果你也是老城门里的人,哪天路经城门时,可以稍作停留看看石柱旁边的石书,上面记录了六广门的前世今生。如果你不是老城里的人,也欢迎你途径六广门时,来了解一下这座留存的老城门,这是一个比你我见证了更多改变的贵阳九门之一--六广门。
撰文:何闱
编审:刘禹涵
责编:杨婷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