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你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毕节的印刷状况吗?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9-21 22:51:5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高致贤 点击: 评论:0

 作者:高致贤

而今电脑码字排版那么方便,令我不禁想起我所见的一些印刷排版。文革初期看到大方印刷厂看到石印,只知由吴玉衡老先生把版面写在特制的石板上,如何印刷成品我还没有亲眼见过。

你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毕节</a>的印刷状况吗?

 

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被借到毕节地区文化局参与《高原》的一些编辑和编务工作,将编好的稿子拿到当时地区唯一的印刷厂,亲自看到捡字排版,才使我了解到捡字工作之艰辛!

那时的捡字工人们,在一间小屋内,一天要走几十里路,何也?那时使用铅字丁,捡字房的四周立着中药柜似的字丁柜,一个字的字丁放一格,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放一格,有多少常用字符,架子上就有多少格子?一个格里装同一个字的若干颗字丁,如“了”呀、“的”呀这些多用字的字丁就更装得多。字丁还要分各种型号、各种字体。捡字员端着捡字盘子,盘边放着编好的稿子,而后从稿子的第一个字符到最后一个字符按字号字体和排版要求将字丁检于盘中排列成文章。捡字工往返穿梭于字丁柜前!有的多用字符,如“的”字和“逗号”的字丁框前,捡一个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他们要在那格框前走上千次。如稿件中有“我的、你的、他的”句子,捡字员得先到“我”字格框前捡了“我”,再去捡“的”,又去捡“顿号”;而后又跑去捡“你”,跑来捡“的”,又去捡“他”,再……这就不难想象捡字之艰辛程度了!

你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毕节</a>的印刷状况吗?

 

如果稿子的字写得潦草,捡字员还得慢慢辨认或请教他人,那检字速度便更慢了。当时的铅字丁要省城才能铸,所以,印刷厂内还需有个临时造字工,如遇稿件中的字没有铅字丁时,就用木头现刻字来弥补。这还只是一道工序。因那时毕节地区还不能铸铅字丁,一个字丁要反复使用,所以,印刷完后,还要干一次将字丁放回原框内的重复劳动。好几年后,毕节才能铸字丁,于是印刷过后的字丁熬化重铸,省去把字丁还原到框里的那道工序。以后再改用圆盘捡字机之后很久,毕节报社才率先使用电脑打字,《高原》印刷才快些了。

那时的题图、插图、尾花制作困难,要用什么环氧树脂来照相镂空贴到特制的木字丁座上去印刷,做一次用多次,故有不少题图、尾花、插图相同。

你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毕节</a>的印刷状况吗?

 

印照片的难度更大,要送照片到贵阳去“烂版”,至少一个星期才能提货,还得去人提,若用邮寄,那就更慢了,故出版周期很长。

责编:张蒙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