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神奇秀丽猫跳河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1-05 21:02:0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江耀华 点击: 评论:0

 江跃华


小时候,由于生长在修文六广,晓得家乡的六广河风景很美,既有长江三峡之险,又有桂林漓江之秀。待长大读书,及至参加工作后,知道修文除六广河外,还有另一条水能资源丰富的河,叫猫跳河。

经查阅《修文县志》,猫跳河旧名滴澄河,属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安顺旧州长山,流经平坝、清镇、贵阳进入县境西部,为修文与清镇的界河。猫跳河流经县境的王官、谷堡、乌栗、六广等乡镇,全长49.7公里,于修文、清镇和黔西三县交界的三岔河处汇入乌江;河口高程769米,河流两岸陡峭,水深流急,国家已在该河段上建立起红枫电厂属修文窄巷口、红林和红岩等电站。

位于修文境内的猫跳河下游河段,至今还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躺在深山里。她那神奇秀丽的岸线景观,婉曲多姿的湍急河水,丰富厚重的多元文化,悄然等待着光辉一刻的到来。

“人在路上走,虎在山上吼,不知何时才到头?”旧社会,穷苦百姓在黑暗中,呼唤着光明与坦途。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国家开始对猫跳河丰富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全河分三段完成了不同坝型的六座水力发电站,构成了小流域颇具特色的梯级水电体系。

修文境内的三、四、五、六级电站风光优美,加上“贵州电网的第一颗水电明珠”-------修文河口电站,五座电站犹如镶嵌在峰谷的五颗明珠,璀璨夺目,流光四溢。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开始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猫跳河沿岸设置了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项目开发区,逐步建起了数万亩以猕猴桃、大板栗为龙头产品的绿色产业园区,为猫跳河峡谷培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据专家考证,修文境内的猫跳河峡谷流域,是黔中最能反映东亚喀斯特中心地质编年史和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典型特色的小流域,是风景名胜和休闲高密度集中体现的区域,具有资源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景观特征鲜明的特点,是贵州旅游的一大“富矿”带,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旅游河。

神奇秀丽猫跳河,是流经修文的第一条大河。《贵阳府志》记载:“有大石横遏清流,土人即以“‘猫跳’名之”。相传若干年前,其下游某处,有一座天然石桥横跨飞流之上,由于数千年地质变化一朝垮下,落下巨石参差不齐地堆积于河槽中,石礁间隔很近,虎、豹便借此为跳墩,往返于两岸。

志书所云的那块“大石”上,留有一个虎蹄形痕迹,被民间说成是虎的“足印”。旧社会,虎豹猖獗,土人谈虎色变,有所忌讳,故以“大猫”替之,老虎跳墩过河便成为“猫跳河”得名的缘由;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从此有了猫跳河这威风的名字,留下了虎跃山涧的动人传说。

修文境内猫跳河呈厢状峡谷,河道最宽处200多米,最窄处仅8米,位于东亚喀斯特中心之黔中精华位置,有4亿多年的地质发育历史,涵盖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全部特征和景观特色,由此演化而成的自然风光奇特绚丽。在蜿蜒绵长的可溶性岩层地表上,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形成强烈切割,发育了典型以峰岭、峰林、峰丛石为主的咯斯特地貌。

各种喀斯特形态如峰丛、峰林、峰谷、河谷、小盆地、溶洞、槽谷、河流、溪泉、瀑布、天生桥、石柱、石笋、石幔、石芽等岩溶景观和自然奇观类别齐全,形成200多个特色鲜明、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庞大景观体系。漫步谷底或乘舟溯流而上,你可看见大自然鬼斧神工造下的一处处奇妙的山景、石景和水景。

从猫跳河流域四级电站乘车到五级电站厂区,沿途可观赏谷堡镇平滩、红星、大塘3个绿色产业园的盎然生机,一路花艳果沉,芳香四溢;花果之乡,名副其实。

水是生命之源,“梦魂兼喜天余事,只在耶溪舜水湾”,这是513年前,明朝一代大儒王阳明,顺古驿道,依龙源河,入舜水湾,由衷发出劫后余生的欣喜。

猫跳河上游有条发源于石安茶山的河,叫龙源河,流经谷堡有座天生桥;落入谷底的水流,形成20多米的飞瀑,如白练悬空,似银鬓飘拂,朝阳夕照,彩虹临空,绚丽夺目,十分壮观。王阳明当年到此,观此奇景后,深有感触,写下

《过天生桥》七律诗文赞颂: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

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楼空。

徒闻鹊架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

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责编:杨婷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