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古今贵州山水情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2-23 09:26:2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高致贤 点击: 评论:0

 高致贤

古代诗词赞贵州山靑水秀,今日民谣唱贵州绿水青山,足见贵州山水的人文关怀历史悠久,古今受赞!不是吗?

细读《全唐诗》,便会发现孟郊、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刘长卿和李嘉佑等诗人状写贵州山水的诗篇。

孟郊在《赠黔府王中丞楚》中写道:“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水,半落黔中鸣。”贵州青山绿水各占天下一半;但山青何状,水鸣何声呢?他继续写道:青山“嘉实缀绿蔓”,绿水“凉湍泻清声”。多么美丽的山水哟,读之仿佛使人陶醉于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抑或沉浸在黄果树瀑布下犀牛潭之水声里。

杜甫《赠十五丈别》的长诗“南人黔阳天”之后,便见“山深水增波,解榻秋露悬”了。细品慢读他的长诗,仿佛又荡舟九洞天,漫游舞阳河,攀登黔灵山,观赏马岭河大峡谷等自然风景了!

刘禹锡写《送义舟师却还黔南》时,用全诗一半的前四句连续状写贵州山水之美:“黔江秋水浸云霓,独泛慈航路不迷。猿狖窥斋林叶动,蛟龙闻咒浪花低。”把复杂激烈的情愫寓于贵州山的“林叶”,水的“浪花”之中。读来不禁令人想起乌江泛舟、清水江驾艇之痛快;似乎闻到仙宇洞前、罗多河畔的鸟啼猿鸣。

李嘉佑《送上官侍御赴黔中》时说:“莫问黔中路,令人到欲迷。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树隔朝云合,猿窥晓月啼。南方饶翠羽,知尔饮清溪。”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那山那水,那峡那路,那云那月,那鸟那兽。山光水色,曲径通幽;潺潺流水,圆圆山月,猿鸣鸟唱,绚丽多姿,有声有色,好一幅贵州山水画长卷!

刘长卿《送候侍御赴黔中充判官》时,尽管他“不识黔中路”。但他“今看遣使臣”,也可想象,待到“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季节,也可“随君直到夜郎西”去百里杜鹃花区,听杜鹃鸟儿歌唱,观杜鹃花儿怒放,也可识得花溪大道、贵黄公路等高效方便的交通了!

白居易老先生更了解贵州。他不但了解贵州山水之优美,也了解贵州酒乡,在《送萧处士游黔南》时赞道:“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他好像也参加过贵州名酒节和风光旅游年活动一样。读来更知贵州旅游开发的价值。足见开发贵州旅游事业已非今人之愿矣!

刘伯温的:“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上述诗词、预言,都是前人对于贵州山水的赞美和厚望。

古代文人学士的预言和对贵州山水之赞美,绝非空穴来风。古代称贵州为黑羊大箐,山水资源丰富。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设省,与中原地区比较,贵州开发得比较晚。因为开发得晚,原始资源保留的年代长;为后来的先进技术的开发留下较大的空间;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山民们无力利用森林资源,捧着金饭碗要饭,这也不断激发起穷则思变的山民的开发斗志!

我们家乡有首反映山民们开发贵州山的老歌:几千年前,贵州是荒野一片,千里无村寨,百里无人烟,一年接一年,一连几千年,苗山才有开荒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空手赤脚开荒山……

新中国建立,民谣更新:谁嫌贵州是穷山,我爱贵州山是船,绿水青山满舱载,待令起锚数千年,而今中央举令旗,满载金银驶向前。

1960年5月2日下午,在贵阳各族各界群众庆“五一”座谈会上,周总理说,“过去流传的‘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央号召,贵州山水突破历史“三无”焕发青春!

古诗和民谣,预言加定论,前呼后应;接着是中央号召,省里落实,贵州绿水青山的优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加速实现!

2015年12月31日,贵州省88个县(市、区)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成中国西部首个“县县通高速”省份,高速公路达到5128公里!

因为“地无三里平”的交通落后造成“人无三分银”的中国最穷的贵州省。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得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帮扶,县县高速开通,贵州在西南地区的地理中心,矿产丰富,山清水秀,空气优良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国天眼从贵州看宇宙,大数据等高科技企业选址贵州,带动全省经济大发展,旅游收入猛增,在交通建设,旅游设施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21年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的扶贫攻坚任务!

古之刘伯温军师预言:“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当代周恩来总理判断:“贵州必将后来居上”!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内陆全省无平原”之称的贵州,而今经济发展领跑全国,足可以此来告慰那些赞扬贵州山水的古代诗人和预言“云贵赛江南”以及判定贵州必将“后来居上”等伟人们的在天之灵了!

2021.12.22.于深圳

责编:李茹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