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天城人民的红军情怀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4-23 19:40:35 来源: 作者:李清贵 点击: 评论:0

   1934—1936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伟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在遵义转战三个多月,足迹遍及160余个乡镇。在此期间,红九军团进驻湄潭14天,为保卫“遵义会议”的召开进行频繁的革命活动。

1935年元月5日,红军右路纵队九军团经余庆县箐口、敖溪、松烟进入湄潭县落花屯,再兵分三路,向湄潭县境内推进。其中一路从水涯子经天城进驻永兴、再以小股部队分散作战返回天城、锡落坪、马鞍山、皂角桥一带。重点是侦察敌情,宣传发动群众,打击地方团防势力。在天城一带活动的红军战士,他们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在红军大部队开走后,仍然坚持开展革命活动。由于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疯狂反扑,先后有3批共19个红军战士被杀害于青草窝、猫田沟、凉风洞和方龙山。 

 图为:天城镇关工委李清贵同志在给湄潭县作协采风的人员讲解红军事迹

天城人民拥护红军,不顾反动势力的威胁和镇压,为红军带路、报信和提供食物。家住天城集镇中街的王裁缝,利用做手艺之便,为红军提供情报,被团防队杀害抛尸于消洞中。其妻寻找一年才知下落。贫苦农民朱银清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收留失散的红军战士胡征万,为他治病,把他隐藏至解放后,由湄潭县人民政府将他送回了江西老家,临行时朱银清还为他做了新衣服。在方龙山,当国民党区丁举着马刀正要砍向被捆绑着的红军战士的时候,一个不知名的老婆婆从庙上讨来一水瓢斋饭,含着泪一口一口喂给红军。在德荣村猫田沟,当时只有9岁的钱明树,亲眼目睹团防队刽子手用马刀砍死7个红军,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解放后,钱明树参加农会工作,后任天城信用社主任。他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红军坟去为学校师生和干部职工讲述红军的故事。讲到悲壮处、台上台下一片哭声。在他临终时,还嘱咐和他一起长大的李家臣、谭英友说:“千万不要忘记红军牺牲的地点啊”。家居马道子的老共产党员丁兴太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着红军坟,将坟地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直到1995年病逝,他从来没向人提起过此事。

红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天城人。天城人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在红军精神的熏陶下,涌现出不少在社会上有影响,事业上有建树的杰出人物。

天城人民时刻缅怀红军。村民安廷建流转水田100余亩,在离红军牺牲的地方300米处修建了一口鱼塘,一年四季碧水清波,风景如画

取名“红军塘”,成为红色旅游的一道风景。

     

图为 :天城镇关工委李清贵同志在给湄潭县作协采风人员讲解红军事迹

从湄潭县城出发刚跨入天城镇境地,公路右边山涯上终年不息流淌着一股山泉。这就是方圆十里闻名的好水“姬家龙洞”。每天清晨,来取水的人川流不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可是,来的人多,不自觉的人也多。有的在此洗车、洗衣服、洗菜,有的还在周围大小便,垃圾遍地都是。天城镇“整治办”在此设置了一个垃圾桶和扫帚,不久连垃圾桶也不见了。取水的人多,山泉水供不应求,人们排着长队。性急的人挖开泉眼,泉水乱流,不但不卫生,还造成流失浪费。此情此景,急坏了天城村的个体户共产党员杨国华。2019年清明节,湄潭县组织各机关单位代表在天城烈士陵园开展集中扫墓活动,使杨国华受到启发。他下决心要办一件实事来缅怀革命先烈。他要把离红军殉难地不到300米处的“姬家龙洞”打造好。他把这个想法向村党支部书记张家荣汇报,两人一合计,至少得花两万元。杨国华一拍桌子“这钱我出”。

杨国华购来钢筋、水泥和石头、山沙,请来工匠,经过7天的精心打造,建成一口10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装了5个接水龙头和一个排污管。他还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把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工程完工后,排雷英雄杜富国的父亲从云南麻栗坡打来电话,愿意捐赠景观石一尊。楊国华顺应当地群众呼声,在石头上请人镌刻“红军泉”三字。

2021年9月由德荣村村民吴顺福发起,李森国、谭雄模、吴顺方、彭成文、邹文学等积极响应,为牺牲在他们村民组的11名红军战士的殉难地立碑纪念。这件事传出去后引起了德荣村七个村民组群众的热情参与,群众纷纷自愿捐款。至九月十日止,捐款达四万四千余元,筹备组决定立即停止捐款,但群众积极性很高,要求捐款的村民越来越多,最终达到六万多元才停下来。为了顺应民众的强烈呼声,筹备组主动请村支两委进行监督,用这笔款在青草窝、猫田沟、八木窝为殉难烈士立碑塑像,同时还为在上厂沟牺牲的解放军烈士也立了碑。

德荣村群众为烈士立碑塑像的事迹引起天城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在2021年930日,德荣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同时在四个烈士殉难地隆重

举行揭碑仪式,县属有关部门也派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县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12月,李家堰村在村民吴方才、彭春则、徐如美,张久林、董德芬、田秀、张有军、冉明发等的倡议下,群众自发捐资一万多元,为牺牲在本村方龙山的红军烈士也塑立了纪念碑和铜像。

发生在天城镇的红军故事受到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的重视。

1950年,新建立的天锡乡人民政府,立即着手在全乡各村开展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1953年第九区(后改称天城塘区)成立后,派民

兵对红军烈土遗骨进行寻找,终于寻找到在青草窝和猫田沟两处牺牲的11位红军烈士的遗骨。民兵押着地主分子将遗骨移送至乡政府,没收地主的大棺木一具入殓于内,召开千人大会,由32名壮汉抬至马道子隆重安葬。

1971年,中共天城公社党委先后两次组织专案组,对红军故事进行重新调查,核实了在凉风洞(地点已划至永兴区)和方龙山被杀害的8个红军的历史事实,已及时上报。

2014年,天城烈士陵园建成后,经上级批准,天城镇人民政府将马道子红军坟内的烈士遗骨迁至陵园公墓。在清理红军遗骨时,遵照地方民俗,对零乱的骨骸进行整理后分别入殓于骨灰盒中。

2016年,镇党委书记曹龙同志在“天城镇志”编纂工作启动会上强调:“天城红色文化根脉不能丢,红军的故事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会后,他与镇长潘克勇同志一道,去红军殉难地进行查看,躬身听取当地老年人的讲述。

2019年,天城镇党委政府在繁忙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仍然抽出时间对天城红军故事进行调研,多次过问镇志编纂人员,非常重视其挖掘整理工作。镇党委书记杨文昌同志在全镇干部职工大会上强调:“每一个在天城镇工作的干部职工,都要讲好红军故事,牢记红军精神,树立红军情怀,以此推动全面工作”。镇长何滔同志带领镇主要领导干部爬山涉水,到红军牺牲的地点查看悼念。

 图为:天城镇关工委李清贵同志与湄潭县作协采风人员在烈士陵园留影

红军长征在天城的故事已在《红色湄潭》上发表,得到诸多老同志、老干部的充分肯定,也深深打动每一个天城人的心。87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著名茶叶专家、贵州省劳动模范、高级研究员、华夏精英、共和国功勋人物--土生土长的刘长征博士,在书上批注:“一段岁月,刻骨铭心。缅怀先烈,激励后坤。前扑后继,精神永恒。举旗奋战,壮哉天城!”

 

责编:戴华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