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六个一”造就的鱼泉街道红色金桥村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4-24 08:52:37 来源: 作者:李再欢 点击: 评论:0
 
 湄潭县鱼泉镇金桥村用”六个一”说话,共同构筑了 一道靓丽的名片和一 个美丽的乡村名字,多举措助力乡村示范振兴。

 

  该村位于鱼泉街道办事处东面,距离街道办2公里,东面、南面与永兴镇接壤,北抵土塘村,西面紧邻鱼合村。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68亩(其中田3388亩、土1080亩),林地面积4525.06亩,森林覆盖率61.5%,退耕还林703.48亩。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金桥村”“六个一”衬托出了人文金桥、红色金桥真实写照。

  “六个一”即:
          
          一位女红军李小侠

红军李小侠,1916年出生于遵义市一个代诉(土律师)的家庭。1980年至1983年一直居住在金桥村金桥组,当地老百姓称她为“黔北女侠”、“湄潭的双枪老太婆”,1997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
她1931年考取遵义县立女中,是“红军之友社”一员活跃的干将,关键人物之一;是“万人大会”遵义女人中的唯一学生代表。1935年一月时龄19岁,在遵义女红军李伯钊介绍下参加红军,随红军二渡赤水,参加过土城青杠坡战斗,娄山关等战役,在鲁班场战役中深入敌人内部侦察并拿到鲁班场城防布局图,为红军顺利西渡奠定了重要基础。毛主席称她为“巾帼英雄”、红军中的“花木兰”,朱德总司令称她是“英姿飒爽的女战士”。
在参加黔北游击队时,队长王有发牺牲了,她和其余人不得不隐蔽下来,密秘参加地下活动。没过多久,见到到处张贴有通缉她的名字字。身不得已,就与小学校长詹朝仪结了婚,和永兴的何恩余一道,以教书肓人为掩护继续为党工作。湄潭解放后,副县长何恩余安排李小侠做剿匪联络工作,经过她的斡旋,剿匪任务圆满完成。
在长征中的遵义女红军里,她是代表。她为红军中的遵义人争了光,是最该被记忆的,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记载了她;陈云同志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也写到她;邓颖超、李伯钊等老革命在解放后还记得她;1985年,杨尚昆、李伯钊夫妇来遵义时,还专门接见了她。
她为党做了应尽的工作,党没有忘记她。后来李小侠又历经坎坷,却不改初心,经过拨乱反正,重获新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为她落实了政策,把她安排到市政协当常委,继续为党工作,在政治上、生活上得到党组织无微不至的关怀,安享晚年。
                      一座承载历史的荆桥古桥
 
 修建于乾隆七年的荆桥,距今已有300历史,位于鱼泉街道金桥村,是一座较为奇特的石拱桥,其主拱跨度8米,宽度5.5米,高7米。原来两面有阶梯,现在古桥作为公路桥,有一侧有阶梯,在阶梯旁的岸上还有一个较粗糙的石拱洞,这是用来走人的通道,上桥下形成了东西南北互通的立交桥,是金桥村与外界连接的重要桥梁。
 
金桥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绝”,荆桥拦用长达三米的石料建成,且石料很精致,表面纹路清晰,从此处可瞻望那时湄潭人的“工匠精神”。不止如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观察,以前建设的桥梁,大都为石拱桥,因石拱桥的承重力强,且稍微出现裂缝不碍事,因为靠两边承重,一定的重量反而会让桥更牢固。
一条潺潺小峡谷河流

 

  这是一条湍流不息的小河流,金桥村当地人称之为小峡谷。这里有古碾房遗址和嘉庆年间平桥碑记遗址,全程长达1.8公里,水流清澈,两岸景观奇特,展现了我们贵州地区特有的
地形地貌,是外出徒步的一条优选路线。
 
                     一块块堡上梯田
 

 

金桥村堡上梯田是世代农耕的自然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展现了云贵高原特有的农耕文化,春天万物复苏时节,堡上梯田的景色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这里建设田间小道,让更多游客能来金桥村感受这奇美的梯田。
 
           一条西山丫古道

在以前,这条路是从湄潭县城经西来庵,过柏杨坝,通往水口寺、流河渡、西山丫的官道。此古道与如今银百高速湄潭东站至鱼泉蒋平岩段完全重合,而且还造就了西山丫场数十年的繁华景象。虽然昔人已去,此道的熙熙攘攘也不复再现,但总有一片浓浓的乡愁,促使我们去寻觅探究先辈们的往事和足迹。
西山丫之所以形成集市,是因从松坎运盐回来的挑夫必定在此歇脚。精明的当地人从最早设露天茶棚到修建房屋为客栈,古道络绎不绝行人,吸引更多的当地村民在此建房兴商,最终形成集市。如今残存的零星石板路段亦是昔日的见证。1940年以前,西山丫是这一带的主场,流河渡场为次。1940年以后,随着遵义至铜仁的公路建成,流河渡集镇逐渐兴旺,西山丫场渐渐冷清,最终消失,目前保留的还有300多米的古道和炮台遗址。
 
                一棵千年银杏古树
 
金桥村千年银杏树位于金桥村红旗组,和金桥村的村民共存了几十代人,见证了千年的岁月更迭,早已成了村民们心中的神树。每个春夏秋冬的季节,银杏树散发出迷人的景色,众多游客纷纷赶来欣赏观光打卡。
 
 责编:戴华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