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华
大竹坝,如一坛醇酿,古韵悠悠,值得品鉴。
大竹坝,如一壶香茗,烟煴袅袅,值得品味。
说起大竹坝,它古、它老、它文、它红、它新。
说大竹坝古,是因为其地名起源史书早有记载。
清咸同年间,石达开几次率太平军过仁怀,时黔省大乱,《续道义府志》载:仁怀县属“孟指鹤据白云寨”,“母连成据大竹坝”。
白云寨位于大竹坝马鞍山山顶上,由鲁班场薛家岩人孟指鹤招人建寨,寨的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陡峭的姜兴崖,寨门南向,盘踞高山要隘,谓之白云寨。
母连成,大竹坝人,时起兵响应太平军,于村落东北方树林茂密的平顶小山上,秘密建方圆约8000平方米的寨,与白云寨遥相呼应,四周用石材砌成坚固的围墙,可谓壁垒森严,大竹坝人叫“寨子”。寨顶当年用于防守的碗大的石块和旧垒残垣尤存。
清同治三年十月,仁怀民团攻白云寨,母连成率大竹坝寨人母正福,水沟屋基母思聪家习武的两个儿子母训传、母训文和“学堂”房五兄弟等人,前去增援孟指鹤,“学堂”房的五兄弟除“五爷”从岩上跳下逃脱外,其余均战死。
白云寨被破,孟指鹤突围逃往大屯山寨。大竹坝寨亦很快被攻破,母正福败退至柏杨洞,被官兵砍下臂膀而亡。
说大竹坝老,有古色古香的母氏老宅子为证。
大竹坝坐落在大娄山脉的摩天岭山麓,最旱的大竹坝仅含现在的中心区域大竹坝及学堂、寨子、转山等地,古居“土著”为熊姓等少数民族人家,现居多为“移民”。如今周边还有周姓、张姓、袁姓、曾姓、方姓、李姓等人家。
大竹坝得名于这一带盛产竹子,传说古时在现在母氏老宅子后的竹林里有一株枯死的空心树,竹笋生长于空心树中,竹丫从树干缝隙中长出,远望俨然一株如甑子般粗大的竹,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大竹坝。现在的大竹坝地域,泛指以大竹坝为中心的周边方圆约五公里的地方。
如今在大竹坝范围内居住的主要有母、谢、蒲姓等人家,母姓是康熙年间从云安后山沟搬到大竹坝,谢姓是清雍正年间从习水谢家坝搬入,蒲姓是清乾隆年间从杨堡坝迁来。
狭义的大竹坝只包含母氏老宅正房、厢房、隔壁、坎子、新房、学堂,始建于什么年代已不可考,只知道是母氏先贤母重光的故居老宅。其体量庞大,保存完好,是当地少见的古代庄园。
大竹坝母氏老宅东边的窝凼和西边的撵牛洞,人称“东仓西库”。村东是青龙山,村西有姜兴岩,人称“左青龙,右白虎”。村后有山溪从摩天岭流出,灌溉坝中数百亩田地。大竹坝山明水净,曲径无尘,门前绿水绕东流,屋后青山连北斗,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
说大竹坝文,有文人母重光和悠久的办学史。
母重光,是当地母氏著名先贤、官员、文人。据母重光的曾孙、现供职于仁怀市政府办的一级主任科员母先炯讲述,母重光生于1887年,卒于1941年,大竹坝人。清末贵州政法学校卒业,曾任川军十二师会办,陆军上校、少将,贵州省政府军务善后事宜公署一等咨议官,贵州省政府上校参议,江口县、赤水河县县长(县衙在今四川叙永县赤水镇),兴仁县、古蔺县征收局局长。
母重光工诗文、长书法、善画兰、撰青词。著有《蔺滨吟草》、《寒山表稿》、《寒山墨迹》、《寒山联语》。已搜集到的《蔺滨吟草》、《寒山表稿》、《寒山墨迹》已编入《遵义丛书》。《母重光遗稿》已于2006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后,母重光复遵儒教,常住莲花山和白果寺为僧尼设坛主教。民国三十年(1941年)卒于白果寺,葬于寺侧。
大竹坝还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兴学办学之地。大竹坝最早办学是清乾隆末年康熙年间,从永安寺来到大竹坝的母兰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延师家中让儿孙读书识字。经过几代人的文化积淀,乾隆末年,母云泮从厢房分居到大竹坝西面的长慧坪子,在家中办起私塾,为地方子弟读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竹坝人把母云泮的居住地叫“学堂”。
人们看到身边的人读书后,大多会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许多家庭都省吃俭用,竟相送子读书,家庭困难的人家也不甘落后,集中财力供孩子读书。道光年间,母云泮之子母元戎把家和学堂迁到一个叫石旮旯的地方,现在学堂的地名由此而来。大竹坝很多有影响的读书人都是在该学堂发蒙的,如民国年间的母重光、母光瑶、朱明安、母廷才等。
后来,大竹坝老房子、隔壁、坎上、窝凼头等人家都办过私塾、老学。1942年,国民政府开办保国民学校(新学)。1952年,人民政府在保国民学旧址恢复办学。1953年,学校搬到大竹坝学堂。1958年大竹坝开办高小。1958年,政府在大竹坝新办摩天岭中学。1988年学校搬到大竹坝的大土,2014年学校停办。
说大竹坝红,是因为红军长征时红五军团团部设在母氏老宅。
据从小生长在大竹坝的当地退休教师母先典介绍,他多年前就从事地方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研究,曾到省内外多处相关红色文化基地和资料馆查阅了大量史实,是当地较早研究地方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学者。
母先典查阅的大量文献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电文选编》;《遵义会议前后国民党军事电文选编》;江西赣州党史办提供的《陆军第96师3月15日于仁怀县鲁班场之役战斗详报(1935年3月)》;中宣部、中央党史办、贵州省党史办《首届长征文化论坛论文集》中的《略论中央红军鲁班场战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作者刘一民)等。
苟坝会议后,红军向仁怀进发,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凌晨,永安寺一带突然来了很多红军。十三日黄昏,大队红军驻进大竹坝,大竹坝老房子、隔壁、新房子、香房、坎上、学堂、沟门口等处人家的院内都往满了红军。后来知道,驻大竹坝的红军系鲁班场战斗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五军团先头部队,由军团长董振堂和政委李卓然率驻大竹坝,指挥部设在母重
三月十四日清晨,驻大竹坝红五军团一部,向附近分水岭民团武装谢占荣部发起攻击,打响了鲁班场战斗第一枪,一触即溃的谢占荣部逃向鲁班场。红五军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在摩天岭上观察鲁班场地形后,提出攻打鲁班场的具体方案。中央军委采纳了董、李建议,晚上九点,由朱德发布“坚决消灭鲁班场之敌,转变整个战局”的命令。三月十五日,红五军团从分水岭(摩天岭)凉风垭、小河和五凤楼等地,分三路进军鲁班场,在鲁班场南面柏家坳一带,向“中央军”周浑元部发起攻击。
据80多岁的当地人母先伍介绍,他父亲母锡波从大竹坝出发给红军送饭,看见沿途都隐蔽着红军第三梯队战士,红军战士告诉他的防弹小常识,当时大竹坝人家的水桶用完,连其他器具都洗干净后用来为红军送饭。
如今,在大竹坝一带还广为流传着大量军爱民、民拥军的传奇故事。红五军团驻大竹坝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但是红军在大竹坝留下的红色足迹将永远存在。
说大竹坝新,是这里正在开展乡村振兴,新一轮的发展正如火如荼。
现在的母氏老宅命名为根汇庄,2016年4月,五马镇决定打造大竹坝广场,将广场一侧的木架房定为文化园。经过5个月的努力,于2016年9月竣工。在建设过程中,很多热心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如今,大竹坝已经成为鲁班场红军体验小道的主要线路,系1935年3月15日中央红军攻打鲁班场的进攻路线之一,该路线穿越摩天岭,山路有陡有缓,全长7.3公里。
当地的母重光老宅,已经布置成为长征文化展厅,常年接待各地游客前来了解这段特殊的长征历史。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新的征程已起步。悠悠大竹坝,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先贤文化、家族文化等为一身,是一个开展研学旅游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大竹坝的故事如醇酿、如香茗,值得世代后人慢慢细品。
责编:张珺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