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苗岭明珠地落湖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7-06 19:39:2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江跃华 点击: 评论:0

 江跃华

癸已年深秋时节,我赴梵天净土、美丽多彩的江口县采访。在挚友赵玉德和县交通局已退休老局长陈泰新的陪同下,应民和镇政府胡国栋镇长的热情邀请,一起游览了风景秀丽、玲珑神奇的地落湖。

“嘟、嘟!”,起航了,我们乘坐的“铜仁号”游艇,离湖岸破水向湖面缓缓驶去。此时,只见舵手张雷双手握着方向盘,喊了一声:“各位领导、来宾,坐好喽!我们江口民和的地落湖景区,宽得很,既好看,又好玩,请你们尽情欣赏!”

“哟!太美了!太神奇了!”我们一行由衷地发岀了内心的赞叹。

地落湖以前叫地落水库,始建于1958年秋至1976年冬;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国家水利部投资455万元,对水库大坝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使总库容达到407万立方;与此同时,铜东灌区投资1235万元,将水库主干渠10.17公里和支渠11条32.2公里进行了防渗改造,使水库灌区的有效灌面从改造前的3850亩,增加到现在的9738亩;覆盖全镇5个行政村,惠及1.5万人,占全镇村组和人口的二分之一。工程的实施及保灌面积的增加,有效地推动了民和农业产业大发展,民和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有了保障和希望。灌区粮食稳产高产面积达5000多亩,新增烤烟种植3500亩,中药材1000亩,蔬菜350亩,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800万元,人均增收1260元。

地落湖水域面积达800多亩,平均深度25米,最深处有45米。湖心岛、湖岸四周群山相连,层峦叠翠,峰青水秀,千姿百态,令人想起浙江省淳安县美丽如画的千岛湖,眼前地落湖如诗如画的绝妙景色,真可与其媲美!

大家在游艇上各观奇境,各表其意,各显其思。此刻,我将视线投向左前方的两座山峰,将南北两岸的湖山相连,恰似一座天桥,在秋阳中闪闪发岀银辉色的光茫……

不久,游艇来到湖岸右边一个叫“天然石门”的地方,景色美不胜收。只见数十步石阶路的上方,一道石门有两米多宽,丈余高。据胡镇长介绍,由此上去,一是有个“情人谷”,是当地侗族、土家族、苗族青年男女对歌、相亲、约会的好地方;二是住着一个有10多户人家、60多口人,名叫“庵上”的村民组。建国后,该组村民户数、人口几十年来不增加、不减少,这真是一个奇特、奇怪的现象。所谓“庵”,过去是尼姑居住之地,是否与此有关,说不清、道不明;我迅速将这一奇妙的水乡景色,收进了相机。

“快看!象不象情人脸?”舵手张雷骄傲地指着右面的山峰说道。我们顺眼望去,只见山峰中部有两幅相距不远的岩石画,眼、耳、口、鼻均有,五官轮廓极为分明,酷似两张“情人脸谱”,男的浓眉大眼,英俊潇洒;女的娇小玲珑,楚楚动人!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片刻,游艇驶进一片宽阔幽深的水域,有两三处湖边的湖面上,数百对鸳鸯正在悠闲地戏水。游艇过处,溅起片片浪花;鸳鸯受到惊吓,扇着双翅起飞,这不正是一幅“蓝天与秋水共色,浪花与鸳鸯齐飞”的壮丽画卷吗?

游艇宛若轻舟,进入更广阔的湖景,霎间,一种新的境界,恰似进入宋代散文家陶渊明在《桃花园记》中描述的桃园水景:“林尽水源,使得一山”胜景,眼前无名岛的临山景致,更有“林尽水源,使得数山”之感!

抬头仰望,湖四周群山环抱:有密林尽染的青山,有层岩相叠的壁画山,还有隐没远方的云霞山,美哉致极!低头放眼,异动奇景交相辉映:有时隐时现的路人,行走在岸边的林荫小道;此起彼伏的群鸟,在戏水游飞;有稀落的小船,游荡在岸边……我被这千姿百态的奇境感化了,一首触景生情的小诗,随即飞出心窝:

游湖观光荡轻舟,

心宽情醉多优柔;

地落湖上景色美,

疑似高原小西湖。

地落湖有三、四处水源注入,我们来到最大的一处,竟是从半山处的地面冒岀,其状如小型瀑布,分两级由上而下喷岀,壮观至极!瀑布右面60米处,有一个犀牛洞,洞内冬暖夏凉,景致十分奇妙。

顷刻,游艇又驶进群山环抱的峡谷湖水间,带我们观光的民和镇胡国栋镇长,手一挥深情地说:“各位老领导和来宾,我们这水库形成的天然湖,到现在它的许多景点还未命名,请你们尽情地观赏,边看边取个名,留给我们,看谁取的名字合理合意又形象,我们定名时就用它!”

几句话,一片真情,我们一行观光的听进啦!心动啦!嘴动啦!对湖四周展现的群山胜景、奇形美状,你一言我一语,取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景位名称:有人说,这山峰象仙女观天,那山峰象龙盘虎踞;有人说,这石璧是幅山水画,那石壁是幅农家乐;有人说,这石山似海豚望天,那石山象鲤鱼跃水;有人说,这山岩酷似金龟甜睡,那山岩好像熊掌警天……

啊!江口民和地落湖的旖旎风光,自然惬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湖内岛屿星罗棋布,峡谷幽深醉情,景观独美,典故无穷,情满青山,神韵无限!真是:

人间奇境藏民和,

幽静湖面鸳鸯飞;

多情传说诗意浓,

苗岭明珠醉心扉!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