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遇见德旺之访古探幽篇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9-05 22:39:4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路广照 点击: 评论:0

 贵州有四大山脉,东部有梵净山(系武陵山脉主峰)、北部是大娄山,西部有乌蒙山,东南部为苗岭。地处铜仁境内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的梵净山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我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梵天净土,一个佛教经典词语成为了梵净山的代名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间。壬寅盛夏,应省散文学会之邀,有幸参与梵净山麓西南部之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采风活动,终得身入其境,如愿以偿。

——题记

交界河驿站

交界河驿站外貌

由德旺乡沿锦江向东南而行,行至6公里,抵达交界河村,有交界河古驿站立于坡上。

路边高墙下立有一石碑,题曰:交界河迎仙桥序。乃为清末民初,当地名士晏小平组织附近乡绅出资并向社会募捐筹集资金所修建的一座气势恢宏的双拱石桥——迎仙桥。桥上建有石龙、石虎、石狮作为镇桥之物,刻有石碑十二块以作建桥经过及捐资名册之记录。后经洪水冲毁,留有石狮一座、石碑一个。

《迎仙桥序》碑

沿旧梯级拾步而上,见走道左右有旧宅古建若干间,或檩断瓦落、或砖粉灰剥,一片颓塌荒废之感,由然而见。原有的驿站官道之后门业已坍塌,野草掩埋了访者深入后花园探幽的路径。

驿站门匾

右侧一门楣处有白灰抹墙的白底黑字,上书“海岳清芬”四字,无有朝代年号、题撰人之落款,便无从考究。县作协会员、江口中学语文老师、本次活动向导周静先生起问观者四字是为何意?经据网络搜寻该句出自明代淳安诗人王阜之手的24句七言古诗《题陈侍讲伯父阜阳亭》的“丘园独乐希前哲,海岳清芬洒兰室。”诗句中。以我之想,大约是表达海清河晏、岳芬山芳之意,是一种赞美自然河山及政通人和之句。

据资料查阅:该驿站为清朝巡抚徐文焕修建于清代晚期,原有房屋十余栋,多为一进或二进四合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面积约3800平方米。现仅存房屋主体为木质穿斗结构悬山青瓦顶,格扇门窗,石基青砖围墙。该驿站用于接待过往行政官员和朝拜梵净山的者息脚落宿之地,更是为管理梵净山而建。清晚期,梵净山区各民族起义不断,加之匪患连年,为便于统治而设立驿站。驿站集驿吏、官员、商客住旅餐饮、仓储用房等功能为一体。借邮路而通晓民情匪祸、以驿站而停驻官民商旅,尤以盐商、布贾、粮贸、传书为主。

交界河驿站建筑外部造型古朴,颇具地方特色,布局严谨,工艺精美,作为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依据,具有一定价值。同时,更是梵净山人文历史遗存的见证。

龟首仰望苍穹

始入该驿站之坡道,见有一断残老朽之树桩坐于左手堡坎处,其形若似千年鳌龟,昂首注望苍穹。犹如向观者展示文化之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一种气质与存在,或许它在守候此地、保护这驿站不受世人侵入纷扰、不被自然腐蚀毁坏吧。

观瞻驿站之余,面对《交界河迎仙桥序》碑,笔者饶有启发地向周静老师提出建议:作为乡间村野,各地各处留存或残存的碑刻壁文、楹联事记均有或存。如若不抓紧时间将其通过人为保护,尤其是采用对其墨拓的形式抢救下来,否则将是一大损失或将逐渐不复存在,实觉可惜。建议通过开展文物普查的形式,实施、收集、整理拓本,集全乡古建之碑刻墓志、楹联匾额、门楣窗棱等文物字画或墨拓或拍照影印汇编成书,极大程度地保护保留当地的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不可迟疑。如若人手不够,吾等爱好者可作为文物抢救之志愿者参与其中,义不容辞。周老师欣然同意接受,并赞同此提议。撰写本文期间,周静老师通过微信回复,该项工作已受县有关部门委托刘胜平等老师开展进行,实属欣然。

到一地采风,不仅是要获得什么,更主要的是能为当地的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带来什么、彰显出什么,起到双方文化方面的互利共赢,促进文化事业的继承繁荣与发展光大,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洞下刘宅

文保匾牌

跟随周老师的脚步,一行人冒着炎炎烈日行进在德旺乡的村寨的大街小巷中,遍访古宅老屋。

刘宅内景

其中以洞下刘宅为代表的百年古建尤为凸显,瓦顶砖墙木屋、倒U字形的三合院式的布局。

迎面横向正房的中堂进深较大、豁然开朗,屋墙上供奉了天地宗亲师的牌位及祭台;向后延伸的中堂雨厦下俨然成为一个厅堂,这一建制是我在贵州境内较为少见的,大概是基于“贵州天无三日晴”的缘故吧,将堂屋设置为厅堂,不失为聚会礼拜、读书娱乐、手工女红提供了一处敞亮开阔的较好天地。

供台两边的左右耳屋分别建有木门,保持了居家的隐私性和秩序性,许是房主左右出入有别的规制所在,好似一个戏台的左出将、右入相之布局,井然有序。

左右向外延展的耳房相对开户,一对对楹联对称地贴满八条屋柱,避免了日晒雨淋风吹,仍将春节的气氛长久地保留。旧屋老舍,被这鲜红的对联衬托着,掩盖了对原有腐朽陈旧木屋的不悦。

正房足下有五层或石砌或砖垒之高台,跃跳厢房底层一半之高,我想,这就是古语所说的高堂之缘由出处罢,上下分级、尊幼有序。

左右纵向相对而建有二层木楼的厢房,木柱石础、雕栏铁环、格窗扇门,互顾相望却不露其隐,左呼右唤而不违其主。

高于院外地平线的老宅古屋、旧院陈墙,被隐埋在基脚下的疏通水道保护得不受侵蚀,因势利导,固若金汤。

诸如洞下刘宅之建造规制,实是大家族团圆共聚的好布局设计。

三合院加之门楼的包围,站在当院中央向上望去,标准式的天井格局顿现眼前,或白云蓝天、或乌云密布;或瑞雪飘然落下、或祥雨从天而降,一幅若如银屏般的美丽画面呈现在人们的眼帘中。

石圈拱门

德旺乡的古朴民宅,房屋建制大致趋于相同,其院门或以刻有花纹的石圈拱门加青砖围墙而建、或以与左右厢房相接的木式门楼相围而成。在那极不安稳的年代,形成了“院外纷杂热闹事,独自潇洒任自由”的世外桃源般的居家环境。

坝梅寺遗址

大凡有山必有庙,尤其是名山大川。我曾去过泰山、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但看那信教者匍匐前行、赤足攀登,为的是表达那份对佛祖的虔诚之心。

梵净山,无需言外。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之丰赡,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五大佛教道场名山之一。梵天净土,一个富有佛教真言的字词,就教你心神向往,就令你迫不及待地前去顶礼摩拜。

截至清光绪十一年,梵净山东有天马寺、南有坝梅寺、西有护国寺、北有天庆寺四座朝廷封赐的皇庵,单是梵净山主峰山麓就有四十八座脚庵。

位于梵净山西南侧的德旺乡坝梅坡的坝梅寺又称承恩堂,明朝万历年间正式被敕封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年(1805)最后一次扩建;坝梅寺最后一次佛教辉煌盛典活动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现坝梅寺已毁,仅存遗址及部分碑碣。

坝梅寺在那辉煌的年代,是梵净山下最大的寺庙,是梵净山佛学之渊源、是佛教最重要的场所,更是当地一带寺产最为丰富的寺庙,曾有“坝梅寺的谷子、天庆寺的树子、白云寺的竹子”之传说。

坝梅寺遗址下的千年银杏树

满结白果的银杏树

行至坝梅寺山脚的一棵千年银杏古树下,暂作歇息再寻觅坝梅寺遗迹。此时正值正午,远山林间的蝉鸣不断,眼前双人环抱不及的古银杏树正值挂果期,翠绿的枝叶与果子形成巨大的树荫,人们贪欲地享受着这暂且的荫凉快意。一些红色的丝线或缠绕着树干或悬挂在枝桠之上,这是那些虔诚的人们在对无法礼拜寺庙的遗憾之心而寄托的一种希望和慰藉。今人未识古人面,以言辞寄语与古人对话,凭诗词歌赋和往世交谈;空灵传讯,睹物遥思,仅此而已。

坝梅寺步梯坎

坝梅寺文保碑

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块文物保护的碑刻,沿石阶而上,找寻那已毁损的坝梅寺遗址,几幢近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建的民居依靠在青山翠竹之间,偶现历朝历代故去的寺僧之瓮静立于树木草丛中。

遗址所在处,豁然开朗,视野开阔。放眼望去,远可观山川河流、云霞日月;平视环顾,近处敞然,马蹄形环山相依,前有堡坎高筑、御敌侵入,后靠青山翠竹、植被覆盖左右;低头视之,足下地坪宽敞、可停驻车马。不禁赞叹坝梅寺选址之妙善处,我想这就是风水先生所说的风水最佳处吧!

由坝梅寺远望

寻古访幽最憾处,无非如此。念天地之悠悠,访幽古之切切,但得一处空凉在,不禁今人思古情。目睹着已不复存在的坝梅寺,这探幽的思绪顿然消失,这访古的欲望了然不存。

兵乱、火患,人为、自然。把具有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消失殆尽得如此荡然无存,古今中外大凡如此。

由此,不禁使我想起贵州省开阳县南龙乡的长庆寺,主人早已远去,仅剩空屋一具,虽是苟延残喘,随时坍塌殆尽。更使我想起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赤溪坪村的风雨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的万安桥以及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一炬大火将几百年的、上百年的文化遗存化为灰烬。

避免战争,杜绝人为破坏;尊重自然,减少自然灾害。拯救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球每一位活着的人的义务和责任。

无法凭吊坝梅寺,因为它已荡然不存;仅以抚摸银杏古树,与之寄语话别。心中默念托辞与它:让它忠实守候好背后山上的坝梅寺遗址;希望来年有文物复建之义士,赓续明清雅士乡贤捐集资再建坝梅寺之志;遥寄黔中开阳长庆寺挺起胸膛、立直腿脚,等待义士为之修缮,重现辉煌。

自然是文化遗产能否得以继承和延续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可杜绝,只能改变、改善;人为才是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主观能动,我们可以克制不良、杜绝非法,可以规范和鼓励、促进善作好为。

后记:三天的采风活动,遇见德旺,结识了江口县作协的老师、文友,领略了锦江之源的梵净山麓下德旺乡所属村寨的古往今来事,虽不属十分熟悉、透彻,访古探幽、红色之旅以及乡村振兴的大意梗概已经了然胸中。回望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有许多故事还要今人与后来者继续讲述、传颂。我们缅怀着、守望着,我们更加期待着……绚烂美好的愿景即将展现在未来历史的画卷中。

【作者简介】

路广照 号普彤居士 汉族 祖籍河北省南宫市 1961年11月生于古赵国都城邯郸 1981年初参加工作 退休于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984年初涉文学,藏书近千册,习作诗词对联、散文演稿、汉俳短句、文评文论等体裁作品。2007年起始建个人新浪博客,贴文超四百篇。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各报刊及微平台诸媒体。2021年4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与其父亲合著的50余万字首部文集《父子耕耘集》。

2018年加入贵州省散文学会并为该学会理事;2020年加入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并为该学会理事。

2016年4月获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第二届全国《书香人家》表彰;

2019年10月获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届《贵阳市文明家庭》表彰。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