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安顺的味道 浓缩在这条街上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2-01 20:04:44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杨兰 尹文武 点击: 评论:0

 担夫走卒的叫卖声唤醒儒林路的清晨,街两旁的小吃店最先开张,迎接一天中的第一批客人,他们是儒林路西北面安顺市第一中学的莘莘学子。

儒林路不长,从市一中起,经崇文桥、三元桥,至东街小十字入口止,分水洞街、大箭道、铜匠街三段。儒林路,安顺人习惯叫它新桥、石板街或铜匠街。名何而起?估摸有三个原因:一是路通黉学坝,可达安顺文脉的精神高地文庙府;二是紧挨贯城河上三元、崇文、化鲤三桥,均意含科考及第的吉语;三是水洞街为旧考棚,大箭道段为旧科考之文武童生试院所在。她是安顺最早的文化一条街。

[URL]b21be945cf33fced3d39885deae7cbd0.jpeg

安顺文庙。

百年老校

水洞街北至城墙,西南接大箭道。

旧时安顺城有四道城门,东西南三门均设有水关高阔可通舟楫,唯北郊入城之水流细小,仅于城墙一水洞流入,民间因其窄小,称“水洞”。北水穿过城墙水洞流入贯城河,“水洞街”得名。

安顺一中在水洞街段,这里是祖祖辈辈有志安顺人“学优登仕,摄职从政”的入仕起点。安顺一中前身为习安试院,即考棚,是府级皇家遴选英杰之地,其规模全省仅次于贵阳,历来为八府首考之地。嘉庆年间由安顺知府鲁习之主持修建,有“花映文场”之誉,文献记载科举考场场景,“灯火烛烟之中,百余号考生或呆若木鸡、或冥思苦想、或摇头晃脑、或伏案疾书,全忘饥冷”。

[URL]23f238a551933cde2a356b3f8263fa2a.jpeg

儒林路老街。

1904年清廷废除科举之后,考棚改建为近代新式学堂。就在担夫走卒的叫卖声开始不久,市一中的上课铃声响起,穿过儒林路,催促姗姗来迟的学生。从儒林路往西北看过去,整修过的市一中校门巍峨,校园里千年古银杏枝繁叶茂。每年,上千青年从这里踏上追梦之路。

文庙与武庙

大箭道街东北面有两个路口,一条通黉学坝,一条通三台湾。西南面也有二个路口,一条通炮台街,一条通李家花园。安顺文庙就在黉学坝街。安顺文庙又叫“府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是中国西南民族地区较早建成的文庙之一,也是明王朝为永镇边陲,“以怀柔而教化边夷之民”,实施“移风善俗,礼为本;敷训导民,教为先”的政治手段,一段明清儒文化由中原向西南边远地区延伸发展史,开启了黔中600年的兴学历程。

[URL]c9bb4ce177f02412c4404fc729e797d6.jpeg

现在,这条老街已经完成改造。

文庙依“孔明丘”的缓坡而建,是一座典制齐备、布局严谨、捭阖有致、工艺精巧绝伦的府级文庙。文庙的雕刻技艺一绝。文庙前有一座照壁,形如巨大门屏。文庙进门处有“礼门”“义路”,之间,耸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墙,称“宫墙”,上方横额书刻“宫墙数仞”四字,宫墙左侧脚下,竖一块条形石碑,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轿马”,为“下马碑”。大成殿前有两条石龙,宛如从天而降,龙身时隐时现,龙首遥相呼应,栩栩如生。石雕龙整石镂空,技法精湛,国内绝无仅有。相传,该柱工酬以石粉计付,寸粉寸金。它们与大成门外的另两根石龙柱,同被称为“文庙四大石雕瑰宝”。大成殿内复原了大成殿内的孔像、“四配”、“十二贤哲”陈列及“万世师表”等匾额,是安顺一个环境古朴、历史厚重的文化旅游景点。

以儒林路为轴线,武庙正好在文庙的另一面,遥遥相对,文武双全。

安顺武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至今已600多年。修旧后的武庙,是一组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该庙整体布局呈长方形,为石墙围护三进四合院式石木结构建筑群。武庙大殿内有36根整料石柱构成主架,最高石柱14米,取材难度极大,建筑工艺甚精。

修缮后的安顺武庙大殿内供奉着关公坐像,还展示了最具安顺特色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祈福平安”“招财进宝”蜡染图和刘备、关羽、张飞三面大型地戏面具,关帝文化融入地方色彩。

谷氏旧居

在儒林路,最著名的建筑是谷氏旧居,为前清武举谷兰皋创修。

旧居属清末民居建筑,坐东朝西,临街而建,占地1770平方米,分南北两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北院主要包括三幢房屋全系砖石木构,两个院坝,一方园圃,建筑风格为清末黔中民居。南院是民国初期购买旧房拆建,两院有青砖墙隔开,中有月亮门互通。其建筑形式与北院相似,又具典型民国风格。

[URL]aff957573d63d4a45bf08f66b24c3b8b.jpeg

安顺武庙。

谷兰皋生性节俭,好义,热心公益,素有安顺“缙绅马首”之尊。

铜匠街

清朝中期铜匠街有铜匠铺若干,“姚大顺”制作的鸦片烟具在滚滚潮流中灰飞烟灭,“杨炳荣”制作的铜锣、铜钹等祭祀中尚可一见。制帽行业占据了这条街三分之一,从清代沿袭下来的著名的帽铺有“一品斋”“德隆斋”“任荣森斋”及“熊泰益”几个大号。当时铜匠街上的铜器、京绒、绸缎小帽畅销省内外。

抗战时期,铜是重要的军需物资,据说铜匠们把手里的铜捐给了党和国家,为抗战尽绵薄之力。国弱民孱已属遥远的过去,现在的铜匠街,已不造铜器,华灯初上,一个电话,相邀三朋两友,再聚铜匠街,是去体会舌尖上的甜蜜和小城的繁荣昌盛。铜匠街挨着小十字,流动人口多,各类地道安顺小吃都深藏在这里,甜酒粑、冲冲糕、破酥包、裹卷、丝娃娃,任一样都让人回味无穷。铜匠街的砂锅凉粉是安顺人的最爱,粉条、苕粉、米凉粉、火腿肠、肉末、豆腐皮、自制洋芋坨坨塞满黑色敞口小砂锅,加上骨头汤、秘制调料和霉豆腐,火上噗噜噗噜煮沸,汁水弹跳,香味扑鼻。

[URL]b7bb2ee83f4a9f65024a4583e98bfadd.jpeg

安顺文庙。

目前,市一中对岸的棚户式菜市场已经建成了居民区,青色瓦房,土白色石头墙体,一户户排开,整洁错落。景观树下绿草成茵,红的、粉的花开满枝头。改造完毕的谷氏旧居闹中取静,是喝茶、看书、下棋、纳凉闲谈的好去处。前进中的安顺,正在用行动积极探索文化与自然景观如何相得益彰,高声唱响“康养福地、瀑乡安顺”这首时代旋律。

杨兰 尹文武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