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说:“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人类依河流生存,从解除干渴到维护人类对食品的需求,丰富的水资源往往能创造出辉煌的史前文明,正如古埃及文化源于尼罗河,中华文明源于黄河与长江。
北纬28度,即从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28度的地方,是一条神秘线,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长江等都在北纬28度-30度入海。
在中国北纬28度,也有一条穿行于崇山峻岭中的河流,孕育了独特的中华酒文明,这就是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
贵州河流密布,境内河流总长度达11270公里,以乌蒙山——苗岭为界。赤水河是北部水系中除乌江以外最长的河流,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2.044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组滮水岩,来自以拉原始大森林的两股清澈的涓涓细流,从山谷流下形成飞流瀑布,成为赤水河的源头之水。
从这里开始,赤水河由镇雄,经威宁、毕节、金沙、叙永、仁怀、古蔺、习水、赤水、合江等县市,于合江县的李子林注入长江。
沿云南、贵州、四川交界,赤水河造就了无数的美景美观,有自然天成的古生物群,也有沿河两岸的“桫椤王国”“竹子之乡”“千瀑之境”和“丹霞之冠”等。
其中一个奇特的景观引人关注: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雨季来临河水因含红色泥土而呈赤红色;而重阳节至翌年端午节之间,河水则清澈透明。
赤水河的这一奇特现象,孕育了当地独有的红缨子高粱。因为赤水河两岸地表上的紫红砂岩,经过长时间风化,层层积累,疏松多孔,在雨季受到冲刷后,砂岩土层里的矿物质元素就会被带到下游,滋润当地的糯红高粱。
位于赤水河谷里的红缨子高粱,具有本品固有的色泽,粒色呈红褐色或黄褐色,不带青白色;具有本品固有的气味、无异杂味;颗粒坚实、饱满、均匀,总淀粉含量在60%以上,直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88%以上,他们还有一个名字,“茅台酒用高粱”。
高粱、赤水河、重阳节,种种元素形成一种奇妙的组合,最终经时光晕染,结晶成芳香的美酒。
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在这个特殊的赤水河谷空间范围内,群山环抱、一水中流,造就了美丽的迤逦青山、蜿蜒赤水和紫红土壤,成就了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的自然生态环境,“山、水、林、土、河、微”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正是这样的神秘空间,才蕴养出了“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绝世琼浆,才有“美酒出茅台”“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的品牌佳话,铸就了中国酒文化的辉煌。
在赤水河南岸吴公岩的岩壁上,著名书法家邵华泽书写的“美酒河”三个字气势磅礴,离地300米的高度、面积宽达4800余平方米。
不只是酒文明,在赤水河上游还有彝族古芒部文化,三官彝寨的先祖们筚路蓝缕、几经辗转,最后在赤水河边定下根来。崇拜火的彝族,同样对水有着深深的眷恋。
赤水河在历史上担任过“川盐入黔”解除贵州人淡食之苦的重任。“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明清时期,为解决“川盐入黔”的问题,赤水河航道得以疏通,也让“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善酿的茅台镇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形成了酒与盐相生相融的经济态势,曾经边缘化的贵州由此被纳入区域协同发展的布局。
赤水河下游的赤水港在民国时期成为贵州西北的门户和大港,史料记载:港口装卸搬运愈繁,港区盐船百余艘,总载量2000余吨,年吞吐量达二三万吨,为全省之冠。
我们在仁怀三合镇安居村与敖正权聊天。他至今还记得背盐的艰辛,15岁加入盐哥帮,每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路上走完一趟生意,都要历时1个多月,每次回家背上都是伤痕累累。
作为黔北地区的生命之河,赤水河不但滋养了居住在两岸的人们,更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希望。
马桑坪曾是赤水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据当地史料记载,盐运繁盛时这里曾“舟楫穿梭”,留下了大量的盐运古迹。如今的马桑坪虽然繁华不再,但渡口、渡船依然发挥着沟通两岸居民的作用。
赤水河谷边地,房屋倚河延展。此般场景,千百年来,未有改变,这方水土的独特禀赋养育着沿河而居的众多子民。
四月,我们拜访仁怀市合马镇沙坪村村民罗昌旭。每年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会从赤水传来的“嘎嘎嘎”“咕哝哝”叫声中醒来。因为,他家附近的两棵百年黄葛树又一次迎来了成群的鹭鸟筑巢安家。鹭鸟时而衔来树枝筑巢,时而在赤水河边觅食,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飞鸟云集的美丽生态画卷。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赤水河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众多野生鸟类,如鹭鸟、鱼鹰、鸬鹚等已成为赤水河沿岸的常客。
当风土和人情结合,就是一种文化。赤水河的奥秘很复杂,也很简单,以风土为基础,以人情为纽带,继续在中国北纬28度创造着多彩而丰富的生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