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风土人情  
余庆花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5-22 19:52:49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文晓东 点击: 评论:0

  自古以来,灯就是一种用于照明的器具,在漆黑的夜里,或是在光线暗淡的地方,只要有了灯,也就有了光明,同时也有了希望和温暖。但我们若是给这“灯”再配上“花”,那么,它就超越了作为实用照明器具的物质性意义,从而具备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我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花灯”了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花灯”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和理解,也不一定就对。而事实上,花灯却是一种由我国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地方民族特色的综合性曲艺,除了直接对灯的制作、装扮与观赏,继而还融合了说唱与歌舞,还有小品和戏剧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性节目表演。

  在以汉族为主,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黔中余庆,这花灯的“灯”,其原用于照明的物质意义早已被人们淡化,从而提升和演变成用于祭祀祈福与表达美好愿景的,一种具有余庆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图片来源:今日余庆

  余庆花灯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至明、清,并一直流传至今。据史料记载,余庆人表演花灯曲艺术的习俗,源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当时南诏国起兵进犯中原,攻陷了播州(今遵义)。唐僖宗于乾符三年(876年)下诏招募骁勇的人带兵讨伐南诏。山西太原的杨端、南京凤翔县的毛巴等人到朝廷应募。朝廷任命杨端为主帅,领兵由长安进入四川,毛巴为副将带兵沿长江而上进入四川。两军在成都会合,打败南诏,收复了播州。平播后,朝廷为奖赏有功人员,对播州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并制约更南边的少数民族,于是封毛巴为余庆司(今敖溪)的校尉。毛巴随后带着大批军士入主余庆司,同时带来了江南的花灯。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演变,江南花灯与余庆地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形成了如今的余庆花灯。而在余庆境内,又尤以松烟、敖溪、关兴、花山、白泥等地的花灯最为风行,也最具风采。

  余庆花灯属于江南风格,其表演形式分为锣鼓花灯和丝弦花灯。锣鼓花灯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丝弦花灯以二胡、三弦、胡琴等拉弦乐器为伴奏。而灯具都是以竹编纸扎而成,但款式形状多样。灯中燃烛,用竹杆高挑,俏丽鲜亮。

  余庆的花灯种类很多,大致归纳起来,就有报春灯、祈福灯、积善灯、五心灯、生肖灯、围场灯等。而且,这样的分类也只是一个大概,因为这每一个大类别都包含着很多的子类别,若再细分下来,就还有莲花灯、鲤鱼灯、走马灯、龙凤灯、仙鹤灯、蚌壳灯、狮子灯等多种造型与表演形式。

  以前,余庆花灯的表演时间主要在春节期间,地点主要在百姓人家的堂屋。因为春节期间既是农闲时节,又是辞旧迎新的时候,这时,人们才有空闲与心情来表演和欣赏;而堂屋则是人们供奉祖宗与神灵的地方,其香火神龛之上,是天、地、君、亲、师等一列列神仙和菩萨们的牌位,人们在堂屋表演花灯曲艺,也是在祖宗与神灵的注视下进行,也算是对他们一年一度的慰问演出吧。所以,在花灯表演之前,得先为这些祖宗与神灵点香烧纸,感谢他们的保佑,让人们在这一年里得以安康与丰收,同时也祈盼来看更加吉祥如意,美满幸福。待如此庄重虔敬的祭祀仪式结束,才轮到凡人们又唱又跳、又说又笑的娱乐。而随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余庆花灯的表演已经不拘时间和地点,表演内容也非常宽泛。

  余庆的花灯表演,其演员角色主要是丑角唐二和旦角幺妹。唐二手拿大蒲扇(或蚊刷),反穿皮夹袄,头戴烂毡帽,鸡毛贴眉,木炭画须;幺妹多为男扮女装:头戴假发,脸涂脂粉,彩裙艳服,妖娆多姿。其表演步骤按次序分为:扎灯、梳妆、出灯、开光、请幺妹、盘灯、开财门、打唐二、贺主人、会灯、采茶、辞神、扫殿、辞主人、卸妆和化灯。这一系列的程序都伴有相应的说唱词,来对这些环节的文化进行解说,其内容主要是花灯文化的溯源和后面传承过程中的故事,由演员通过说唱逗趣的表演形式,而向观众们一一道来。

  比如,开场说“扎灯”的环节,其说唱词就有很多种。

  其一(介绍式):说玩灯,要扎灯,说起扎灯有根生。当年太宗做皇帝,皇后娘娘痛眼睛,许下红灯还灯愿,召集天下扎灯人,扎起红灯三千六,君臣民众来玩灯,正月初一开始玩,玩到十五就化灯。

  其一(问答式):问:我将开言说一声,将我竹子问庚生;哪年哪月栽竹子?哪年哪月竹子生?哪节拿来编农具?哪节拿来扎花灯?答:乙卯二月栽竹子,寅卯二年竹子生;中间拿来编农具,头尾拿来扎花灯。

  ……

  是的,这只是花灯开场的“扎灯”说唱词之一二,后面的各个环节,都还有很多类似的说唱词。这如此之多的说唱词,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它涵盖了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天文地理、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而那些花灯艺人,通过师徒们的口传心授,就把余庆花灯这一地方民俗曲艺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从而就形成了余庆民间文化活动中,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每年的春节期间(主要是正月),县城和各乡镇都有很多花灯队在那些街头巷尾,或是百姓之家的堂屋,到处巡回演出。

  余庆花灯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加之演员表演出色,其间说唱的语言风趣诙谐,舞动的姿势动作夸张搞笑,多年以来,余庆的花灯队走到哪里,哪里就会人群聚集,且笑声不断。如今,余庆花灯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与光彩。

       作者简介

  文晓东,1979年生,贵州余庆人,在《草原》《都市》《野草》《骏马》《天津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散文百家》《上海诗人》《诗潮》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若干。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风土人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