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修缮的四牌楼,风采不减当年
赵家大院犹见昔日辉煌
有人说,如果文字可以记载一个城市的官史,那么,街巷就承载了这个城市的民间史,二者合一,才是这座城市的完整史册。大同古城交通脉络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构成,它们经纬交错,错落有致,小巷连着大巷,小街连着大街,街角连着街。街、巷、角四通八达,东西南北井字形排列,规整有序,相互连通。
历史是一把刻刀,人是手握刻刀的任性小姑娘,大同的街巷好比一块大理石,默然无声、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雕刻一番,大理石便慢慢有了头脸、身体,成了一个性子爽烈、模样敦厚,有着很多故事的男人。这个男人,徐徐讲述着深藏于老街深巷的故事,向人们敞开了他古老的灵魂。
2016年8月26日下午4点,魏都大道最左车道上的车,像以往一样排起了长龙。车子几步一挪,缓慢地向前,驾车人是大同长城学会会长陈福仁,他不急不躁,稳稳地握着方向盘。“左拐就到古城了吗?”记者有点坐不住了,问。“是。”“每天都有这么多人去古城游览吗?”又问。“每天如此。自从古城街巷逐步重建、修复,不光是外地游客,本地人没事也爱来古城里转一转,看一看,这是自己家的历史文化,自己怎么能不去了解?”接近古城,陈会长的话明显多了。
说话间,绿灯亮起,方向盘轻轻左打,车内的视线顿时变得开阔——一条平整敞亮的街道伸长了身子,举着“大同古城欢迎你”的标语,两边打着古意浓厚的街灯,直舒展到城墙根下。城墙高耸,门楼雄伟,城门坚固。几百年前,作为明代四大边境重镇之一,防范外族入侵,大同的城墙就是那道固若金汤的堡垒。在这堡垒之下,曾有厮杀血战,烈马长嘶,将军怒吼,热血沸腾。
进了门楼,沿中轴线行驶,“导游”陈会长一路讲解,带着记者走街串巷,细数古街巷曾走过的历程,描画出古城曾经的辉煌。
A 信步名街深巷漫听故事传说
古城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传说。走街串巷,几乎每位老人都能讲上一段发生在大同古城里的旧事,供你揣摩、凭吊、遐想。
民国年间。
大十字街有个四合院,里头住着一户姓巩的人家,生了三个如花的女儿。为了让三个掌上明珠日后出人头地,嫁得好,巩家把女儿们都送去读书。
巩家院子的门楼前竖着两根旗杆,代表其原先也是显赫的人家。走进院子,青砖墁地,花垒墙上,海萼花红得正艳。对着这独独为女儿绽放的花朵,巩家三姐妹出落得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有才华。大小姐巩喜茹是个高材生,她先进同盟会,又上黄埔军校,是那座著名学校的首届毕业生。1929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担任晋绥军高级将领商震的秘书,后又担任国民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席。二小姐巩喜荣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晋绥游击队政委,身荷双枪,有勇有谋,常孤身深入敌军获取情报。三小姐巩喜花和二姐一样,智勇双全,是党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曾任张家口地委统战部部长。众人皆知“宋氏三姐妹”,大同人独念“巩家姐妹花”。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弃京西逃。8月初,来到大同,大同总兵马玉昆及地方大小官员齐齐出东门外五十里铺,摆贡品,焚香恭候迎接。和阳街作为必经之地,黄土垫街,清水泼洒。那日上午10时许,慈禧及光绪帝乘轿进入东门,走到和阳街中段太平楼时,慈溪问:“这是什么街、什么楼?”禀曰:“和阳街,太平楼。”
和阳街北,有座代王府,是朱元璋十三子朱桂的王府。代王府的建筑仿照明南京宫殿建筑,辟有四门,内有大殿数座,金碧辉煌。而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龙壁,便是当年代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进城,一把火将代王府烧了,只留下少量建筑。
听到“太平”二字,慈禧很高兴,认为这是吉兆,当即传谕百姓仰头瞻仰天颜。慈禧当时虽已60有余,看上去却只有40多岁,虽风尘仆仆,但红光满面。过九龙壁后,慈禧赐名大同为“福地宝城”,随后经过钟楼来到总兵府(今警备区大院),暂住于此。大同知府随即命人生火做饭,因饭菜做得可口,慈禧还赏了张姓厨师一件黄马褂。
到了民国初年,和阳街旧貌依然。当时的大同镇守使张汉杰每每骑马经过太平楼附近,便觉拥挤不堪,马鞭一挥,竟让兵丁拆了太平楼……
明正德年间。
繁华的四牌楼大西街之南,有个九楼巷。此巷因大同富豪王龙盖的九楼而得名。
后来,王龙因作恶多端,被代王斩首,没收家产,他的九楼也开成了名为“久盛楼”的饭店,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凤临阁”饭店的前身。
久盛楼的主人是一对兄妹,哥哥叫李龙,妹妹叫凤姐,二人勤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传说正德皇帝生性贪玩,曾两次来大同微服私访。一天,他慕名来到久盛楼吃酒,看到凤姐生得貌美,一见倾心。凤姐迫于皇权,委身相许。后来,随正德皇帝起驾回京的途中,不幸身染重病,在居庸关下与世长辞。正德将其葬在居庸关西,坟丘上白沙白草,现在那里还有被称为北京“关沟十八景”之一的“白凤冢”遗迹。人们为纪念凤姐,将久盛楼改名为“凤临阁”,上世纪90年代,凤临阁被拆,大同人念念不忘,终在2002年末,于鼓楼西街千年古刹华严寺东侧重建凤临阁。重建后的凤临阁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部曲栏回廊,移步易景,还有精美绝伦的雕刻和雕塑,将建筑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
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故事便组成了一部部历史巨著的生动述说。黯淡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远去了华丽王朝、皇权政客,北魏平城辉煌不再,辽金陪都荣光已逝。依然站在大地上的,是沉默坚忍的青砖蓝瓦、照壁牌楼,石雕庙宇经风吹雨打,犹望当年高贵,四合院门楼斑驳陆离,曾经奢华可辨。
B 里坊模样敦厚 写满当年沧桑
在一个城市生活得久了,就会对它有感情。它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街巷,就像是在你心里生出的经络、血脉。就像看着母亲日渐苍老的面容,她的每一条皱纹、每一根白发,都如此清晰地刻在你的脑海。对山西省民俗学家、塞北地域史学家、大同城区史志学会会长赵佃玺而言,古城便是一个如此熟悉的所在。
赵佃玺在其著作《梦回大同府》中写道:“大同旧城的街巷和部分重要的官府位置,千百年来变化不大,大小十字街的城市规划,唐时以里坊为主,后仍存旧制。明初,大同城的街巷进一步改造,遂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大同城后,城内布局以四牌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就像一个大“十”字一样,将全城划分为四大片,每一大片又由“十字街”划分为更小的方块,即为里坊。对于这个特征的具体描述,几乎每个大同人都能信手拈来:“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
其实,到1993年统计时,七十二条绵绵巷已增至四百一十七条,或拆或建,数量一直在变化。大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大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古街巷里走一走,转动镜头,调整焦距,用30年时光、数万张胶片、不可计数的数码照片默默记录大同古城保护修复的变迁。“在城区的东南隅,鼓楼东街、柴市角、蔡家角、帝君庙、李怀角……沿着鼓楼东街一直往东,左右两边的小巷子,以 飞 字辐射开去,都是自清代就遗存下来的古街巷。”
明朝时,四大街东有和阳街,南是永泰街,西有清远街,北为武定街。街道的名称寄托着古人朴实而殷切的感情色彩———和阳街,以喻每日之晨,迎接和煦的太阳;永泰街,希冀城廓永葆安泰;清远街,如大同的秋日,天际清明高远;大同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自古兵家必争,因此以武安定,是为武定街。
四条大街分别直抵四座城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每条街中段各建一楼,即太平楼、鼓楼、钟楼、魁星楼。而城的中心,则矗立着一座由四个牌坊连成一体的牌楼,人称四牌楼。
这些名称从明代一直沿用到解放前。解放后,四牌楼被拆,四条街道的名称也渐渐被人们遗忘,转而用东南西北街的俗称来代替。曾有地方史学者感慨,四条街道原有的名称既蕴含着古城大同的历史文化特质,又承载着世世代代大同人民的美好愿望。让人欣喜的是,古城保护修复工程启动后,随着大同古城区在明洪武年间的原址上修复、修建,许多古称也随之恢复。
C 古巷古名古意 独有民风文化
于古城而言,街名中蕴含的奥秘,怕是外地人最难洞悉的。
你知道石头巷吗,传说那是明朝大将徐达储备石条、石块的地方;兰池街是晋北镇守使张汉杰将此处改建成花园,广种芝兰花草,故此取名;明朝大同富豪王龙拥有娇妻美妾多人,民间称之为十二锦屏。王龙豪府日日欢宴,夜夜笙歌,十二锦屏个个浓妆艳抹,排列楼上,以示荣华富贵。民间誉为花磊街,后来改称欢乐街……这些街巷以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命名,是大同古城独有的地名,包含着丰富的地域色彩和历史韵味。
不过,古城大多街名,更如大同人的性格,耿直、豪爽,是过去人们生活、劳作以及居住空间的写照。赵佃玺对此有过一番精彩总结:四眼井、兰池街,是以地形与景物命名的;姚家角、胡家巷,是以居住地的人名和家族名命名的;皇城街、雁塔街,是以标志性的建筑物命名的;佛殿庙街、娘娘庙街,以庙宇命名;还有以传说和故事命名的,如鹌鹑巷、八乌图井巷等;财神庙、赐福庵、帝君庙、三元宫、武庙街、塔寺街、观音街、正殿街,反映出大同历史上曾经繁荣兴盛的宗教文化;再有,帅府街、司令部街、都司街等,与曾经的政府职能部门有关……
赵佃玺对大同街巷地名很感兴趣,他认为,研究街名,不但可以考察过去历史的沿革及风俗,而且可以为现代生活服务,为旅游提供线索。大同街巷在元代时曾称为“胡同”(发音为“胡洞儿”,来自蒙古语“浩特”),意为人们居住的地方。到了明代,胡同逐步改成街巷,只有个别街巷名称存留。“大同城内九楼巷口西、院巷东,过去的 琵琶老店 旁,有一条帽铺胡同,是大同唯一叫 胡同 而不叫 街巷 的巷子。”赵佃玺告诉记者,乾隆年间,由北京盛锡福帽铺迁来工人,开了前店后厂的帽铺,生意十分兴隆,据说瓜壳儿帽卖得尤为火爆,远销晋中绥远一带。帽铺旁有一小巷,北京人把巷称为胡同,这条小巷便有了帽巷胡同的名儿。“后来,帽铺主人扩大规模,把帽铺移去了大北街,厂子也转去南关一带。帽铺一走,帽铺胡同这个名字似乎也失去了生命力,慢慢少有人叫了。不过,许多大同的老年人还知道它,记得它。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破败的小院,斑驳的墙壁,横七竖八的违建,让许多旧街小巷不堪重负。从2008年开始,大同大力实施古城保护与修复工程,古城逐渐恢复了她昔日的美好容颜。城垣、古庙重新整修充实,规模宏大,东南隅围绕文庙、帝君庙、关帝庙的几条街巷修缮改建后再现旧时风貌,青砖灰瓦、广亮垂花,歇山卷棚、砖雕彩绘,一座座门楼,一重重院落,一条条古巷,惊艳世人。
看着眼前古代牌楼与现代建筑并立街头的景象,抚摸大十字街上赵府大院精细的砖雕,细品不远处刻工精致、构图新奇的巨型砖雕壁画“五龙壁”,那是清代大同县学前的照壁,回身再瞧,附近居住的市民三三两两从小区走出,轻笑着聊起最近谁家的媳妇生了,什么瓜果降价了……有韵味的古街巷,没有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小区所取代,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文化也没有被都市的时尚化淹没,它们和谐共处、完美融合,或许,是大同这个民族大融合的地方以其包容兼并和豪爽之气使然吧。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听墙根儿下晒太阳的老人们随口说一段代王冯太后的风流韵事,讲几个街巷里住过的名人轶事,任一股淳朴、厚重的韵味在心底里慢慢洇荡开去。
本报记者 王晓娟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