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旅游文化  
大屯情思(外三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4-25 13:19:0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江跃华 点击: 评论:0

江跃华

王学修文,神奇大石;秘境布依,秀美大屯。山清水秀,古树苍翠;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梯田如云。三面环山,西面临水;山间盆地,土质肥沃。布依风情,多彩浓郁;文化厚重,人民勤劳。放心大屯,人勤春早;鸟语花香,风景优美。

1.jpg

集长江三峡之险、桂林漓江之秀的瑰丽六广河,日夜不停地从村边向东流去。回望古渡,上可通六广,下能达乌江,经黔西到金沙;既方便船只停靠,又方便渔民出行。优质野生鱼交易活跃,成为岸边靓丽风景。

布依风情浓郁,民族习俗独特;民居、服饰、山歌,节庆、婚俗、祭祀,既集中了彝族、汉族优势,又保持了本民族特色。专供唱山歌的“唱歌土”,专门用作开展活动的卦向广场,留下了许多深情记忆......

 

天堑变通途

 

古老大屯,地形特殊,坡陡石头多;明朝起,勤劳布依人开始修建古道,只有两尺来宽,狭窄之处仅一尺多,也就是“羊肠小道”。手扒岩栈道最险要,刀劈似的悬崖,高达百丈;早年,为与外界交往,布依先民用铁锤、錾子在岩壁同凿洞,上时既要用手爬,又要用脚蹬。

2.jpg

穷则思变,2005年,大屯人民在上级政府帮助下,团结自强,艰苦奋斗,全村群众集资投劳,男女老少齐上阵,短短一个月,修通5公里进村道路;2008年,又将泥沙路铺成水泥路,从此解除该村交通闭塞困境,结束“人背马驮”历史。

道路修通,交通便利。如今,大屯群众发挥低热河谷优势,大种黄瓜、棒豆等早熟蔬菜,种植柑桔、酥李等特色水果,同时发展旅游,部分人家赚得盆满钵满,纷纷购买农用车和小轿车,进出方便,过上小康生活。

 

赞“大屯精神”

 

大屯地形,山高坡陡;山间盆地,面积有限。近代以来,坡土耕地,每遇干旱,粮食歉收。几里之外,山岩半腰,暗洞泉水,白白流淌。智慧村民,几经探索;反复实践,巧妙运用瓶颈原理,成功将地下暗流引上地面。劈山修渠,引出清泉;灌溉田地,造福子孙。二道引水,成为传奇!

3.jpg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屯人民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精神,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出工天不亮,回家月亮上”,斗严寒,战酷暑,背土造田100多亩。1980年后,土地承包到户,调动农民积极性,凡有条件的坡土荒地,均苦干实干,改土为田。几个冬春,全村又改土造田100多亩;昔日土多田少的山间盆地,变成旱涝保收高产良田。

从此,大屯群众坚持创新发展,大搞科学种植,引进杂交水稻、杂交包谷大面积栽种,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多数人家过上衣食无忧温饱生活。

 

教育为本

 

大屯布依寨,文化底蕴深,民国时期,办有私塾。文化是魂,文化是根;教育为本,传承至今。

5.jpg

建国以后,各级重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布依山寨,先建小学,后办初中,培养人才。家家户户,重视子女教育,卖牲畜、卖粮食,在所不惜,即使卖掉房产也要供孩子读书。

苍天不负有心人,建国以来,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这个只有数百人的布依村寨,先后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子女达200余人,这在修文,乃至全省的自然村寨,都是奇迹!莘莘学子,通过求学,成功走上工作岗位;很多成为单位骨干,担任领导职务者不乏其人,也有从事科研、经商的,正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走出去的大屯人,至今仍在关注家乡发展。

编审:刘禹涵

责编:李茹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旅游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