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与一位苗族传统文化守护者的正面对话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2-09 23:05:5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罗国锦 点击: 评论:0

周六早上,天空阴沉沉一片,似乎要下点儿毛雨,微风吹过就感觉到几分寒意。我正带着熬夜的困倦,想借助周末补个瞌睡,老同学康丹瀛的电话突然响起来了。见来电,我马上想起昨天的约定,今天要去拜访一直坚守在传统文化圣殿的苗族芦笙师李登高。我匆匆来到他的楼下,他和爱人已经在车里等候,碰头后我们风驰电掣般向金海湖新区竹园乡箐脚村进发。

高速路横穿竹园乡,我们从七星关区出发,几十分钟的样子就赶到了其境内。出了高速路收费站,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前进,一路通行无阻,让人在领略乡村春光的同时,有了不同往常的快意。导航是最好的向导,车子准确无误的驶进了箐脚村,而我们因为初来乍到,却不知李老师的住处。正在路边四处张望,一座竹林遮掩的整洁平房传来悠扬的芦笙曲,立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带着惊奇的眼神,我们齐刷刷的看过去,只见门口站着两位身材中等、不时抬头朝路上寻视的苗家男子,年长的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老前辈,这让人喜出望外。

1.png

李老师的年纪六十多岁的样子,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见了我们笑呵呵的热情打招呼。进家坐定,免不了相互介绍,他一听马上来了精神,有相见恨晚之感。原来,他与我的同学早就相识,于我却是仅仅耳闻,不想今日相见。李老师的热情和惊喜,让我们暗暗觉得不虚此行,他极可能将所知所能娓娓道来。尽管听说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曾经参与苗族古籍整理工作,但我心中还是有几分疑问,很多人迫于生计四处漂泊,根本无暇顾及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不知道李老师也会不会是这样的处境。

寒暄几句后,我单刀直入,问及他的工作经历和近况。李老师沉默一会儿,然后带着自豪的脸色,不紧不慢地说:“自从参与整理古籍资料后,不管有没有人关注,仍然在坚持做相关工作,我认为这是一种历史责任!”说罢,他返回卧室,抱回自己多年辛苦整理而成的厚厚一本《丧葬芦笙辞》,以及个人简介和多本荣誉证书。原来,李老师于1955年6月出生在织金县龙场区熊寨公社箐口大队新发生产队,1960年迁往大方县响水区海马公社箐脚大队第一生产队,1963年在箐脚小学读书,1964年先后拜了四位芦笙师学习芦笙等传统文化,1983年后成为民间芦笙师和婚礼主婚人,1989年受聘到大方县民宗局古籍办负责苗族古籍整理工作并担任组长,1993年当选大方县政协委员,多次应邀担任苗族跳花节主持人,1982年在毕节地区首届苗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二等奖,1991年在贵州省民族运动会上夺得七管芦笙二等奖,2000年应台湾邀请摄制苗族芦笙影碟专辑并在台湾出版,2001年参加香港国际音乐研讨会和贵州省民族运动会并分别夺得国际水金奖和二等奖,2011年在贵州省文化专业第二届器乐比赛上以作品《赶月芦笙曲》夺得一等奖,有《芦笙在苗族丧葬活动中的功能》一文发表。

2.png

看完李老师的古籍成果、个人简介和获奖证书,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想不到他身居偏僻苗乡,竟然能做出这样不平凡的成就。当我们问及他将来的打算时,李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整理的这本《丧葬芦笙辞》,价值十分重大,尽管已经成体系,但还要继续完善,争取早日出版面世。做完这事,趁我身体还硬朗,还会继续整理苗族丧葬仪式、婚礼仪式等等古籍资料,希望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有所帮助。”他顿了顿,又无不忧虑地道:“现在的年轻人,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与苗族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大苗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力度,形成可以用于各种学习场合的教材,使之发扬光大,为苗族地区的遗产保护和人类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听完李老师的话,我赶紧问:“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您觉得有哪些需要重点考虑的?”李老师听了两眼发光,郑重其事地回答:“我们苗族迁入毕节的历史时间,共有两三千年,历史底蕴极其深厚,值得宣传打造的数不胜数。其中,恢复三个苗族古老的跳花节尤为紧迫。这三个跳花节,一个是金海湖新区归化的益阿勃跳花场,一个是纳雍县过圈岩乡的利治绩根跳花场,一个是威宁县境内的沙里坝跳花场。相传,古代苗族进入贵州黑洋大箐后,聚居在毕节的山山水水之间,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因为交通不便,生境封闭,苗族先民就创办了这三个跳花场,用于文化交流和商品流通,故有‘盐路通四海,米路达五湖’之说,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png

谈及当地的历史人物,李老师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由于时间有限,他只讲了民间广为流传的著名人物历勒比龙以及刘姓的两位传奇人物。历勒比龙是古代苗族一位有名的帅哥,精通苗族传统文化,就住在箐脚村一带,苗族民间有一首很长的叙事诗专门讲述他的生平事迹。他的故事,涉及与织金县境内的仡佬族通婚的历史事件,对毕节的民族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刘家的两个传奇人物,则是居住在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境内,一个苗名叫阿佼,一个已经搞不清楚名字,我们在此称之为刘某。阿佼曾经参加黔西北苗族大起义,义军失败后只身来到一家土目家,帮忙做饭菜给家丁吃。有一次,土目家正在选家丁首领,用粗大的旗杆让家丁逐个扛着在大麻窝里正反猛跑三圈,以便从中选优。由于旗帜太重,个个跑得气喘吁吁,阿佼忍不住在旁边发笑。土目家见了,十分不快,就让他上前试试。阿佼力大无穷,听了吩咐,就扛着旗帜在麻窝里飞奔起来,一时尘土飞扬,跑完脸不红筋不胀。土目家大惊,说自家地方小,容不下阿佼,就把他解聘了。

4.png

刘家的另一个传奇人物刘某,也是力大无穷之人,是个货真价实的打虎能手。相传刘某在山间种了一地小米,就带着爱人去收割。两人忙到傍晚,终于收割完毕,刘某一背就背了回来,还让爱人坐在花箩上。两人趁着月色,匆匆往家里赶。不想来到中途,突然听见老虎的叫声,距离越来越近,显然是被跟踪了。爱人有些恐惧,忍不住问道:“是什么动物在叫?”刘某镇静地回答:“是猫儿在叫!”刘某说完,立即将背上的花箩放下来,把小米统统倒在地上,用花箩倒过来将爱人罩住,还在花箩上边压了一块大石头。爱人不解,一脸吃惊地问:“老头子,你这是干啥?”刘某平静地回答:“你待着,我去把猫儿捉回家做汤。”说罢,独自一人走近前去。老虎正在暗中盯着,见刘某朝自己走来,呼啦一下窜了出来,将一条杀气逼人的尾巴扫向他的腰部。刘某不慌不忙躲过,一把抓住老虎的尾巴,猛地将它倒提起来,又狠狠地往地下砸了几下。老虎遇到克星,被甩了几下,马上见阎王去了。刘某扛着老虎,回到爱人跟前,又吓得她目瞪口呆。二人高高兴兴地把老虎扛回家,等到煮熟虎肉的时候,公鸡已经叫了。

8.png

听李老师精彩的讲述,我们听得如痴如醉。由于时间不早,我们只得兴犹未尽地告别归去。通过此次访谈,苗族在毕节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逐渐汇聚成我们心中的历史自信和未来的开发展望。在全国上下共同致力于脱贫小康的高潮之下,在民族历史文化开始上升为地方发展软实力的时代背景下,李老师的整理成果必然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文/罗国锦;图/康丹瀛)

责任编辑:刘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