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周光俊:歪梳苗家歌声醉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1-26 04:31:0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光俊 点击: 评论:0

1.jpeg

(一)

      2020年9至11月份,是贵州老年怀旧春晚节目报名阶段。在清镇市卫城文化驿站报名点,工作人员接到了清镇市流长苗族乡腰岩村民俗文化演出队的报名电话,负责人杨开伦报一个少数民族节目,“歪梳苗芦笙鼓舞”。作为协办的成员单位,卫城文化驿站的几位同志,看了节目名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怀旧节目,原生态,接地气。”不觉喜出望外。

      文化驿站开了一个短小的碰头会,由节目遴选组程家强,莫之贵。周光俊,周玉祥,周尚伦前往流长苗族乡腰岩村考察。

周尚伦是王庄苗族布依族民族乡退休的干部,两个民族乡接壤,所以他对腰岩、马陇几个村熟得很。报名的广告是他来张贴的,可以说,腰岩这支歪梳苗民俗演出队也是他发现的。这段时间,报名的一百多个节目,大部分都是广场舞,和怀旧不大沾得上边,经过勾通,筛选,接近或相对接近怀旧主题的节目不到一半。除了自编自演节目:《钻木取火》、《赶乡场》、《花轿》、《耕者有其田》、《薅打鼓草》、《知青岁月》、《臭豆腐柳青》外,反映民族特色的节目,就要算腰岩歪梳苗同胞的《芦笙鼓舞》了。

      今年的冬季冷得早,下加一点雨就出奇的冷,风更像握了把锐利的刀,刮着人们的脸。我们从卫城驱车出发,绕道从王庄乡往流长腰岩行进。海拔高的地方,树上都挂了冰花。道路虽然崎岖,却是最近几年在村村通项目中硬化了的。过去,这些路都是泥石路,遇到不好的天气,坡陡弯急的地方根本无法通行。在山区乡镇工作的人,出门看天时,戏称:“选个干净日子。”实际上,不遇刮大风下大雨就是“黄道”吉祥日子。

      路从岭上到谷底,又从田湾到山脊,周尚伦开车的技术娴熟,坐车的也很刺激。经过一个多小时,行程三十来公里,到达腰岩村办公室门前。

       细雨纷纷中,悠扬的芦笙和铿锵的木鼓声从办公室内传出来,又传进我们车内,进入耳鼓。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车停在村办公室前的文化广场中,我们下了车,径直朝村办公室走去,悄无声息的走进办公室大门。声音是从过道右边的大会议室传出来的。我们走到门边,静静的观看;

看了他们的演出,遴选组的几位同志万万没有想到,在这边远的苗寨中,会孕育出这支原生态的队伍和美妙的节目。

       一曲演罢,主人才发现站在门边的我们。一阵寒暄,入内,大会议室内的气氛更加热烈起来。

       村主任杨明文和穿长衫打鼓人杨开伦请我们提建议。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了建议:“打鼓的人数比较单一,建议由一面鼓增加为两面鼓。增加一支芦笙,两支芦笙对吹对跳,场面就比较热烈,欢快。木鼓的支架,四脚安上万向轮,这样,表演时,转动就灵活自如。”

2.jpg

(二)

       时针指到十一点半时,杨开伦就安排他的夫人王进美和姐妹们回去做中午饭。

       杨开伦和村主任杨明文在后和我们慢慢交谈,话题主要是排练节目,内容渐渐广泛起来。在摆谈(意为交流)中得知;杨开伦和王进美是一对组合拳。十多年前,杨开伦妻子去世,2009年,经人介绍,和黔西县丧夫的王进美组合新家庭。

       杨开伦有三个儿子,分别读书创业有成,参加工作,已为人父。经常回家来看看,儿孙们到来,一大屋子人,挤得满满的。登记结婚时,王进美带来的是两个未成年人。时间过得真快,一晃,2020年7月,大女儿从贵州医科大学毕业,现在在深圳上班,小儿子2020年9月被山东科技大学录取,就读该校。两个孩子对杨开伦的哺育之恩,用特有的感恩方式,铭记在心里,报答在行动上。天伦之乐削去了刻在他额头上的皱纹,每天乐呵呵的。

       杨开伦原是流长苗族乡烟叶站退休干部。年过花甲的他,性格开朗,谈笑风生,圆润的脸庞上,看不见皱纹,看不见愁纹,头上看不见白发,真是家宽出少年。他是当地文化人,对歪梳苗家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很有研究。

清镇麦格有四印苗,是把史书穿在背上的民族。那么,歪梳苗是把植物绣成化石的民族。他决心把歪梳苗的文化基因,文化符号传承下去。

       看了贵州老年怀旧春晚的宣传海报后,他认为这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极好机会。当即打电话询问,得知详细情况后,不由欣喜若狂。反复思索,推敲“怀旧”二字的含义,从“老”、“旧”、“土”三个字上悟出创作灵感。花两千多元在黔西县订做了两面圆木生牛皮鼓。吹芦笙,打鼓人员不够,自己赤臂上阵,打电话把在温州打工的芦笙手李发才喊回来吹芦笙。自己既当编导,又当鼓手。在这节骨眼上,妻子王进美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王进美虽年过半百,能歌善舞的天性还在。听杨开伦说要排练“歪梳苗芦笙鼓舞”,争取上贵州老年怀旧春晚,乐得眉开眼笑,心想年轻时学习的舞蹈知识可以派上用场了。

       王进美老家是黔西县化屋乡人,东风电站大坝建成蓄水,东风湖烟波浩渺,她的家乡成了水淹区。举家迁到林泉乡后,她在一个景区当工作人员。当地旅游部门抽她们到黔西县文化馆舞蹈培训班培训,打牢了基本功。她嗓音好,舞姿美,参加地区,省的演出,得了名次。王进美成了黔西小有名气的明星。她和爱好文艺的杨开伦结合,真的是志同道合,锦上添花。

       为了组建文娱演出队,王进美打了几个电话,把一个个能歌善舞的姊妹们召集拢来,那情景真有点像七仙女危难时刻燃香召唤众姐妹相帮一样。有些是从外省打工回来的,有些是从事肉牛养殖,有些是侍弄家务,丢下手中的活计,匆匆到来。一听说要把家乡的节目唱到老年怀旧春晚,唱上电视,大家都来了劲头。

      为了把大家抟在一起,王进美既当指导员,又当演员,还要当大家的炊事员。大家都戏称她为“王专员”。

      好在这帮子人都有宣传家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不计报酬,要干好这件有意义的事情。齐心协力,克服家庭种种困难,顶飞雪冒严寒,短短一个星期,就把节目排练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

3.jpeg

(三)

       杨开伦的家离《腰岩歪梳苗寨》寨门不远。我们一行人顺着街道往南走。

        杨明文介绍说:“全村6个村民组,401户,1700多人,苗族占81%,耕地面积850多亩,没有稻田。吃粮标准低,人均收入少,是典型的贫困村。当年,腰岩街上房屋散乱,东一家,西一家,大多是土墙茅草房。偶有几幢木架瓦房,都是旧社会的产物,年久失修,东倒西歪。跨入新世纪,2004年,规划建设新村,拆除茅草房建新房。自2015年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战略以来。96794部队扶贫腰岩,建大棚搞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帮扶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每户补助二头养牛款8000元。投入资金建文化广场,由群众投工投劳,硬化水泥坝,边沿都修建有木凉亭,四周设有宣传栏,介绍时事政治和村情。2017年,上级加大扶贫力度,增加贵阳市检察院,清镇市城管局两个部门来帮扶腰岩村。经过三年帮扶,成效显著。”

      “我村杨显文家,过去是贫困户。部队帮扶,每年补助他家二头肉牛8000元购牛款,他家细心喂养,每头牛出售价值1万多元。2020年已经脱贫。”

      “水电路三通,很多人家改变了旧的生活习惯,过去烧柴,烧煤,现在改为用电,用液化气,既干净卫生,省力省钱,又方便舒适。”

       的确,街两边整齐的房屋,一楼是门面,二楼三楼住人。两排太阳能路灯和宽阔平整干净的道路,腰岩村早已告别了脏,乱,差的历史。

       从村委会到寨门大约四米来米,尽管是雨天,街边有人户在办丧事,路都是用高压水枪冲洗过的。环境变了,思维在变,生活习惯跟着变,人的精神,气质都在变,向着更加文明,礼貌的方向变。听说村里组织文娱队练节目参加海选,大家都很支持,说:“干,把我们家乡唱出去,跳出去。”

        最让人关注的,竟然有几家园艺公司在街上挂牌经营。那些有机玻璃的温室和塑料大棚中,大大小小的各式盆景,藤藤蔓蔓,花花草草,印衬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未来的期许。

        边远山区的乡街,成了百业兴旺的市衢。

4.jpg

(四)

        流长乡老领导李龙仁,特别关心这个节目的排练,要从清镇过来,大家喝茶闲聊等待。当聊到腰岩还有一种小巧玲珑名叫口弦的乐器时,大家都觉得很新奇,要求杨开伦拿出来观赏。

        杨开伦笑了笑说:“好,大家楼上请。”他在前引路,众人鱼贯跟着上楼。来到他的三楼,前边是个大平台,边上安装了不锈钢围栏,周边摆着根雕盆景之树。

        我们随他走进一间屋子,里面放了两个摆满书籍的实木书柜,有中国传统文化读物,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到3卷,《习近平用典》,还有一些革命战争小说。另一格是少数民族的一些专著:《红枫湖畔的苗家》《清镇少数民族百科》等等。

      墙壁上挂着胡琴,二胡,芦笙,月琴,葫芦丝等乐器。一看,就知道杨开伦是书香之家,而且多才多艺。

      杨开伦拉开抽屉,取出一个红布包,从中抽出红丝线拴着的一对乐器——口弦。

       口弦长四五寸,整个形状像竹制小宝剑。杨开伦做着示范,吹奏时,左手拇指食指持把柄,尖的一头含在口里,右手食指轻弹。中部是掏空的长槽,槽中放一块弹簧铜片。随着人呼吸的节奏,大小,弹簧铜片会发出一种优美的声音。“过去,它是我们歪梳苗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使用的传情达意的一种媒介。                               

       月明星稀,惠风和畅的夜晚,一对歪梳苗青年男女坐在寨边大树下,各自吹奏口弦,表达对对方的爱意。

       “现在是新时代了,口弦成了文物了。”杨开伦很惋惜的说。

        这小小口弦,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见证了民族民间乐器的多姿多彩。

        楼下,王进美打电话说:“那位老领导开车到了麻拐山,凝冻太厚,车子过不来,倒回清镇去了,大家饿极了,吃饭吧。”

杨开伦在电话中回:“按我们苗族礼仪。”

       来到一楼,火炉上一口圆肚铁锅内沸腾着,炖鸡香气弥漫了整间屋子。杨开伦家用歪梳苗家大块炖鸡招待我们。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座,拿出酒杯,给我们酙了酒。

        她的夫人领着那几个歌手,唱着苗家敬酒歌,来向我们敬酒。歌声激越飞扬,婉转动听。热情好客,溢于言表。向来不饮酒的我,在歪梳苗歌醉人的旋律中,也畅饮了三杯。

         苗语敬酒歌,我们听不懂,杨开伦翻译成汉语:

各方亲朋来苗寨,苗家姑娘来敬酒。

来敬酒,亲朋要喝苗家酒。

旧社会,伙计酒。

新社会,团结酒。

新时代,奋斗酒。

喝完杯酒我高兴,

相携挽手朝前走,朝前走!

喝吧,各方来的亲戚,

喝吧,各方来的朋友......

5.jpeg

(五)

       贵州老年怀旧春晚节目海选,在紧锣密鼓进行。各个板块都搞得有声有色。遵义、安顺毕节等地区先后进行了怀旧节目海选。贵阳地区海选分两个点进行。2020年11月15日至17日,在白云区非遗大剧院,12月20日在清镇市卫城寻味贵州举行。

       12月19日,贵州怀旧春晚组委会副主任任月秀,刘鹏等同志就到现场对接相关业务,检查指导会场布置,音响设备等。

       20日上午8点,卫城文化驿站全体人员按活动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始工作。

春晚海选活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安,交警派员维护社会治安,保证道路通畅。几十个身穿马甲的志愿者,维护进出口和会场秩序,配合医务人员为与会者测量体温,提醒戴防护口罩。经过细密周到的安排,一切运转正常。

       上午10点,海选活动开始,各支队伍的演员们喜气洋洋,意气风发,以旺盛的精力和巨大的热情参加活动。演员们在舞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情发挥,倾情表演。节目各有特色,各具优点,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流长腰岩《芦笙鼓舞》排在下午节目中的第31号,最后一个32号,是用来压轴的怀旧喜气节目《花轿》

        当主持人报告:请欣赏流长腰岩歪梳苗族同胞的节目《芦笙鼓舞》时,观众掌声雷鸣,翘首以待。

        演员们款款上场,古朴的圆木牛皮鼓,靓丽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就引来一片赞叹声。

        音乐开始。两个身穿青布长衫,扎着蜡染花腰带的苗族男子,手持鼓槌跳着舞步,有节奏的打着圆木牛皮鼓,一个穿着青布长衫,同样扎着蜡染花腰带的男子和一个苗族妇女吹着芦笙,和打鼓者围绕着鼓,旋转着身子跳。八个年纪都在五十以上的妇女,身穿自己纺织的苗族服装,服装上绣着既古朴又吉祥的图案。她们头包青丝帕,盘着的头髻上,歪歪的别着一把精致的五彩木梳。两只手上都握着红绸,跟随鼓点,和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优雅的乐曲,强烈而有节奏的鼓点,队形收放转合,自然得体。粗狂古朴,野而不俗,透出传统的艺术美。舞蹈,吹奏芦笙,铿锵有力的鼓声,有机结合,给人予激越,超脱的感染力,让人热情奔放。

        精湛的表演,天籁的音乐,赢得无数赞誉的掌声。同时,引起了贵州老年怀旧春晚组委会到场老师们的重视。

       演出结束,组委会任月秀老师和卫城文化驿站莫之贵几个同志对接,要抽时间,亲自到流长苗族乡腰岩村,对《芦笙鼓舞》进行指导,使之成为民族经典,让它脱颖而出。

​       腰岩歪梳苗家的《芦笙鼓舞》一鸣惊人了。

2021年1月22日完稿

作者:周光俊

编审:刘   涵

贵州文化网清镇工作站荣誉出品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