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商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黔商文化  
黔商在息烽的足迹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26 16:39:34 来源:息烽县文化馆 作者:黄登贵 点击: 评论:0

黄登贵

黔商,这一特殊的群体,虽然不及徽商、晋商名满天下,但他们曾经书写了贵州经济贸易的历史,曾经影响了息烽这块土地,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在息烽的足迹记录下来。

黔商的历史记录不多,只能通过调查采访寻找,因为有西望山、底寨、温泉等地残留的千年古道,可以找到黔商和息烽之间的关系。通过民间家谱和老人故事,华之鸿、刘熙乙、赖永初、孙鸾、唐华丰这些商人的名字,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底寨,息烽西边的一块风水宝地,不但田土肥沃,而且有河灌溉,又出人才。在嘉庆到光绪年间,就有寇家祖孙三代出了四个进士,一个举人。华之鸿,这个贵州最有钱的商人,22岁之前往来于古道,知道底寨寇家是翰林之家,当地山环水抱,两条河在水口寺前交汇,风光秀丽,人杰地灵。1902年,华之鸿母亲萧氏在仁怀病故,他“间关涉险,卜葬于底寨”。后来在底寨培植风水、兴建华家公馆、维修文阁、广置田产,修建粮仓和碾房,建三个纸厂于西望山。

华家公馆是息烽县文物保护单位。华家公馆建成后,主要用于管理华家在息烽的事务并周转遵义方向来的盐巴、华茅等商品,然后运输到贵阳。华之鸿家在底寨事务由寇家管理,有事情通过帮工书信处理。文阁,又名文昌阁,清光绪三年,华之鸿捐款修建,设高等小学于内。1905年在文阁建立底寨两等小学堂, 并通过他自己办的文通书局提供课本,这是贵阳市历史上比较早的学堂之一,1906年在文阁内建立二级小学堂,1907年建立高等小学堂。华家办学在文阁,学生发蒙的时候,还要供饼干吃。那个时候,“远近学子负笈以从”。学堂培养的学生,后来“或出干国事,或退维地方,如此者皆公之赐也”。华之鸿在文阁办学,经费由他独自承担,每年支款千余两,一直到他病逝后,在华问渠手中也是如此。

华家在底寨田土有2000亩左右,当地人都说底寨田坝一半是他家的。底寨周边棉花土、葫芦水的山林、田土大都属于华家。华家为了管理底寨的田产,先后在底寨新寨、磨老、田坝修建了三处仓库,有晒坝、凉厅用于凉晒谷子和翻晒谷子。

华家在有田的地方大都建有碾房。据当地人介绍,华家建设的碾房有文阁碾房、柏香山碾房、葫芦水碾房,其中文阁碾房比较大,有两个大碾。华家开办的碾房,一是自己碾米,二是方便地方群众,碾米不收钱,一般是用一个卡子,有人来碾一次米,就用卡子卡米起来,打多卡多,打少卡少。据宋国昌说,公馆一年吃卡子米都吃不完。碾房请帮工看管,一直到解放都还在使用。

寇秉钧是底寨磨盘人。辞官后,在贵山书院教书。他的两个儿子寇本瑊和寇本玑兄弟同为翰林。华之鸿父亲和他们有来往。寇本瑊1874年早逝,有女名寇佩荪,22岁嫁华之鸿。华之鸿的老丈人寇本瑊早殇后,曾碧光、李端棻都送了挽联。死者遗言:以棉布殓节,治丧费助抗战、救济难童。爱国仁慈之心由此可见。华之鸿虽为商,但生活俭朴,一生不纳妾,不嫖娼,可见寇佩荪之贤淑。

华家在底寨办了不少实体,既方便了自家,又促进了地方发展。为了培植风水,在柏香山植柏树并加强管理,这就是今天的柏香山;组织工人维修底寨到西望山和到贵阳的石板路,以便通行和运输他家所造的纸和酒,另外新修了一条柏香山到文安的石板路;派管家王子俊疏通柏香山西北的河道, 改建位于萧氏坟墓前面的河沟,避免了水害;在棉花土、高山冲养山蚕, 在大寨建桑园一个,种植大桑树叶,养家蚕收茧利用。养羊几十个,宋国昌、余文俊、邓少轩都曾经帮其看羊。

在改修柏香山西北河道时,还种柳树几百株,一直沿路种到文阁。在柏香山南瓦窑一带种植漆树7亩,由佃客收割生漆。据邓少轩回忆,他少年时代给华家做杂工,成年在华家农场做活,华家当时在底寨种植烤烟50亩,请遵义团溪和白云沙子哨工人进行田间管理并烘烟,烘房建在公馆前面,烟叶烘好后运输到贵阳。这些都带动了底寨种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纪念华之鸿在底寨的功德,当年底寨司各乡农工商学各界社会贤达人士吴宪章、寇勋甫、刘静安、刘建臣等为华之鸿立了一座“华公延仪纪念碑”,并由息烽县志局总理王天梯撰写碑文,如今下半部还保存在底寨水口寺中,上半部埋藏在水口寺对面山庄地下没有挖出来。   华之鸿开办文通书局后,纸张多从省外购买,成本比较大。于是派人到四川夹江聘请竹料制纸工人到西望山,与西望山华严寺、瞿昙寺僧人签定协议,租借厂房,在华严寺下庵纸厂沟和瞿昙寺东分别建设纸厂,考虑到规模不大,又在小鹿窝宋景田河边建设一个纸厂,总共在西山就建了三个纸厂。收购西望山竹木作造纸原料,每天产纸达3万多张,名叫西山纸。这是民国时期贵州品牌之一。

华之鸿热心公益事业。除办学校、修路等外,民国元年(1912年)自己出资5万两银子,疏竣乌江石阡到黄沙、黄沙到贵阳朱昌航道,准备打通贵阳到乌江水上交通。华之鸿信佛,西望山高僧语嵩和尚著有《语嵩和尚语录》12卷,民国时桂诗成县长倡导印刷出版,得到华之鸿帮助,于1931年得以刊行。息烽民间盛传华之鸿是大善之家,笔者收集到一本息烽乌江河边荆江村大吴江廖尚廉1901年记录贵州历史的手抄本,里面记载光绪乙亥(1875年)天旱米价大贵,“有华姓亦依然在四川买米发至遵义压市,其意甚美”。当时息烽人知道此事便记载下来。今年75岁的牟来荣听父亲牟品新说,有年天旱,华家将底寨的粮食抛出压价。据宋国昌介绍,华之鸿曾经在底寨和县城的牟家煮粥施给穷人,分文不取。华之鸿1934年3月7日病逝家中,终年64岁。他病逝后,家人刻制的《华之鸿行述》至今保存。息烽县城曾、牟二姓经商有名,曾庆荣今年80岁时介绍,他爷爷曾明通(曾纪常)和华问渠关系好,华送几瓶茅台,曾纪常和其子曾宪杰不大喝酒,就用茅台酒来熬鸦片烟膏,说味道特别鲜美。

明清之际,息烽造纸业比较兴旺,除华之鸿造纸业外,有许多民间造纸厂,其中唐华丰在南山建立的纸厂最为有名,它是民国《中央日报》纸张的重要来源。1907年,唐华丰开始在南望山建设毛边纸厂,解决26人务工,随后,相继有新厂、上厂、黄厂、白岩厂、香子厂、板厂、金家厂建成,俗称“南山八厂”。唐华丰初建纸厂,资金不够,联合下阳朗李兴顺办厂,共同出资1万银元,另有李金鳌用土地入股,风险同担,生产出的纸运输到贵阳六广门洗脚唐销售。3年后,联伙人看见没有利润退股,唐华丰独自办厂。

抗日战争后,设在贵阳红边门沙河街的《中央日报》宣传任务加大,报纸印数增加,派人和唐华丰签订用纸合同,唐华丰的纸有了销路。此后,生意兴隆,唐华丰纸厂办到了贵阳。1945年,《中央日报》派韩杰收购纸厂,唐华丰退出。

华之鸿和唐华丰纸厂的开办,为解放后息烽县纸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新黔日报》提供了用纸。解放后,唐华丰把他的房地产交给农会,成为开明士绅。

味蒓园酱油是贵州品牌。它的创立人叫孙鸾,是1905年进士,祖上在息烽南望山南山煤矿边梅子溪居住,他曾经在宝靖担任知县,民国时期创办味蒓园酱油,1930年酱油出产销售,今天居住在梅子溪的冯姓曾经帮助他家造过酱油。其侄孙绥之是解放后贵阳商会的会长,曾经担任过味蒓园酱油厂经理。

南望山下的息烽温泉天下闻名。1945年由贵州省政府主席杨森倡导建设,温泉建设成功后,杨森经常来息烽温泉,黔商刘熙乙和赖永初经常陪同。

川黔驿道途经息烽,明清就有商贸往来。透过黔商民国时期在息烽的足迹,可以窥见息烽商贸的萌芽和兴起。底寨在解放前叫“文化乡”,这与华家在底寨开发、置业或许有一定关系。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黔商文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