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传统中医  
两千年抗疫经验,成就连花清瘟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价值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21 13:20:4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中华民族运用中医药防治大疫已经积累了两千多年的经验,历代出现疫情均采用中医药,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筛选出了连花清瘟等中药“三药三方”,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那么,中医药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什么能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呢?连花清瘟为何能在SARS、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多种疫情都能发挥良好的防治效果?
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是防治疫病的有效手段
中医药对抗瘟疫,重在未病先防,防治结合,预防性全民给药,可以筑起防疫屏障。连花清瘟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外感温病及瘟疫传变的规律及治疗而研发,它“积极干预”的治疗对策,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正是预防与治疗两种思路的研发初衷。
连花清瘟汲取两千年中医药防治瘟疫的经验,融汇了三朝名医治疗疫证的用药精华,以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专治疫病的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专治疫病的银翘散化裁,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证用大黄经验,截断病势,让毒热之邪从大便排出。有的人服后大便偏稀是正常现象,是大黄发挥的排毒作用,用药停止后即可消失。
大凡瘟疫都是热毒,有的夹有湿邪。连花清瘟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作用,方中使用了一些清热解毒药。大量科学实验表明,凡清热解毒药大都具有抗病毒作用。服用连花清瘟一般都有咽部凉爽的感觉,这是因为药物中含有薄荷脑,薄荷脑外散风热,利咽解毒,正可以治疗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肿痛。
许多亲临治疗一线的专家发现,有些患者表现有“湿邪”,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连花清瘟组方中运用的藿香芳香化湿、避秽化浊,可改善患者湿困脾胃、湿毒侵犯机体引起的食欲不振、发热不退、嗅觉下降等。
连花清瘟中还有关键的一味药是红景天,它生长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具有补肺平喘活血作用,可以提高人体抗疲劳、耐缺氧能力,以应对新冠肺炎患者普遍表现的乏力、气短、血氧含量低等症状。同时,红景天增强免疫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提高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
先证用药、未病先防,就是在广大人群中通过服用连花清瘟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毒能力,形成独特的免疫屏障,预防性给药减少发病。截断病势是让无症状感染者服用连花清瘟,通过对抗病毒,使其不出现症状,尽快转阴。有症状的患者通过用药不再转为重症。既防又治,防治结合,有症状能用,无症状同样适用,正是目前疫情形势下,连花清瘟的优势与特点。
获得了医学界认同与全社会赞誉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围绕连花清瘟抗新型冠状病毒开展了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形成了连花清瘟防治新冠肺炎“细胞-动物-预防用药-临床治疗”效果可靠的证据链。
基础研究发现,连花清瘟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稳定的体外抗病毒作用,显著改善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并能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而且无论是对Alpha、Beta,还是Delta等变异株,连花清瘟都显示了稳定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成果还表明,该药具有抗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增殖的作用,可抗击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诱导的细胞病变,达到抗新冠病毒的作用。
由全国20余家新冠肺炎收治医院共同参与的“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核酸转阴时间,而且安全性较高。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广泛应用,在国内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药先后被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至十版)及20余个省市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荐,2020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连花清瘟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的治疗。许多省市将连花清瘟胶囊/颗粒作为储备用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其列为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不仅在国内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海外抗疫做出了贡献,获得了海外的一致赞誉。截至目前,连花清瘟已在巴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柬埔寨等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上市,成为中药进入国际抗疫前线的有效药物,在世界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传统中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