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行业观察丨频发新品、走向生态,智能家居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1-01 04:34:13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洁 点击: 评论:0

 随着国内各大品牌不断深入推进智能家居战略,整个行业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我们距离未来的家又近了一步。

 

8月7日,在“数字经济看中国”2022年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之“智能家居提速:未来的家还有多远?”主题论坛上,CSHIA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秘书长周军,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何人可,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助理总裁兼品牌部总经理宋丹,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国海,如影智能创始人&CEO唐沐,围绕智能家居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分享了更多行业前沿信息。

企业认为,目前行业“卷”起来了,但智能家居产品能不能适合消费者需求,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企业应该做好聚焦,把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做好。业内专家表示,智能家居企业不应该成为一个信息的孤岛,要卸下偶像包袱、放下成见,合力制定行业标准,在万亿级市场中共同努力。

[URL]ae69f245c9422743e93cb6afbbd8236a.jpeg

新京报制图

行业“内卷”,竞争成“主旋律”

智能家居行业正在加速发展。今年以来,欧瑞博发布全新操作系统、华为全新升级全屋智能2.0解决方案、云米科技推出“一站式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等,另欧瑞博、绿米联创等均获得资本助力,涂鸦智能还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同时,多个企业建立数字化生产基地,加快智能技术应用。

何人可在本次论坛中提到,最近一两年,智能家居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方面,从单品走向生态,“因为单品并不能构成一个家居环境,因此要么像小米一般独创自己的生态,把所有的家居产品都实现智能化,要么像华为一样,提供一个平台,把其他企业的产品聚集于此。”另一方面,智能家居的生态让用户体验的设计变得更加重要,同时,智能家居发展决定于用户的认知和掌握程度。

据周军介绍,今年上半年,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发布了146款新品,同比去年增长了44%。同时,行业内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今年所有的家居相关的行业,包括家居定制、建材、家电等,‘内卷’严重,上半年有22款中控屏发布,从某种程度看,里面的功能设施都很雷同。”周军称,行业内的销售模式也趋同,下半年竞争是“主旋律”。他同时称,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浓缩的智能化赋能到传统产品上进行扩散,在走向智能化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具备硬件制造能力、工业设计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唐沐也提到,上半年行业确实“卷”起来了,但企业需要在这个行业里多做创新。唐沐称,目前行业有全国开店的趋势,中国的全屋智能市场比以前提升很多,但还没到“大爆发”的状态,如此“内卷”地在全国开很多的店面,也可能透支这个市场。

注重用户体验,要做刚需产品

实际上,此前一说智能家居,想到的就是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和一些智能交互产品。怎么让这些智能产品更能理解我们的需求?如何让用户和智能家居建立良性的人性化交互?

在唐国海看来,智能产品能不能适合消费者需求,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符合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包括科技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其中,在体验感方面,家居的体验在安全、舒适、健康,包括门锁用手机就可以打开等,这让消费者有充分的体验感。同时,也需要给人带来获得感,比如用了这些产品获得体验的快感。

宋丹也提到,智能家居不是遥控器,也不是显示器的结合,尤其对家居行业来说,需要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设计是家居领域里面最大的科技,提高人的效率和人的体验是特别要考虑的内容,而且要沿着这个道路发展。此外,从智能家居的行业来看,需要大规模的融合,以电器为例,可以融入原本狭义的家居行业的方方面面。

“消费者不要酷炫,而是要习惯,习惯代表着高效率、安全、体验好等内容。”宋丹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目前大多数的智能产品在销售端、体验端,要注重的是做一个一站式体验中心,让消费者感知这种习惯是不是需要的。因此,红星美凯龙打破了商户独立性,形成一个有沉浸式体验的场景化主题馆,有音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全品类的产品,也让消费者感知到一站式的高端消费体验。

而对于企业来说,也需要有自己的专业度,唐沐称,在一些产品里面,看到了一些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噱头而智能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做法很可能走不远,“当你因为硬加智能获得一些产品溢价之后,也许用户第一次购买图新鲜,第二次乃至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这个智能其实没有用。”因此,唐沐提倡,在这个行业里要做刚需,包括照明、安全等方面,“这是目前用户消费智能的主力刚需产品,在这些产品里面做市场,我相信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进展。”

市场需要教育过程,体验是关键一环

在本次论坛举办前,新京报记者走上街头,了解了多位消费者关于智能家居的想法。在街采过程中发现,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还比较模糊,还需要企业的推广和引导。

针对这个问题,唐国海在论坛中提到,智能家居在实际的应用推广中,为了推而推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智能家居市场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而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是其中关键的一环,给消费者可获得的体验感,企业才能把科技带进千家万户。

“很多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的印象是年轻人喜欢、可能比较贵。”用户需要有一个被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对一些新形态产品,唐沐也认同这一点,“确实还是需要全行业把产品推荐给客户,让他们知道智能家居好用,还可以提升生活体验,而且,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也并不会很贵。”

唐沐同时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聚焦,把自己的内容做好,不要指望自己把全系产品全干了。“因为每个行业都需要有敬畏心,大家在行业各自做了几十年,把产品从零做起,不断优化、迭代,在未来的行业里,应该是大家各司其职做自己最擅长的那块,把它做好。”

周军则提到了目前行业出现的问题,“很多的企业过于关心客户,而不关心用户,现在很多厂家在开店、招商加盟、B端市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甚至为迎合经销商打单、PK其他的品牌,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产品设计。”他认为,不论是针对消费者认知,还是针对厂家,智能家居最终要回归到产品本身,被消费者信赖和认可,同时,下一代产品也要更关注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卧室很多场景体现了消费者的需求,在场景里的智能化产品才可以体现它的价值。”

企业合力制定标准,切勿成信息孤岛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竞争激烈,更不断有科技公司、家电巨头等的跨界入局。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专门提到,要推动统一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标准。周军认为,对于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是一个利好消息,“智能家居企业应该卸下偶像包袱、放下成见,在万亿级市场中共同努力。企业不应该成为一个信息孤岛,需要跟每家企业相互连接。”

何人可也认为,未来智能家居一定要有一个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标准,这对于未来智能家居走向世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像华为、海尔这样的企业之所以走向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积极参与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的制定。各自为政则很难形成一个合力,不仅在国内市场会受到影响,在国际影响也会非常大。”何人可称,企业需要合作,行业协会要起着引领作用,这些都是未来战略布局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么,行业标准应该定在哪里?唐国海称,需要行业创新者、产品创新者及在数字化时代里闯荡的人去想,同时也要结合同行、专家一起制定,这是作为头部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据介绍,麒盛科技智能床已在全球销售800万张,有很多的专利,也起草了很多的标准,在这个行业里还在不断深耕。“但只有我们一家不行,需要我们的行业的人、使用者、参与者、推广者、消费者和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标准。”唐国海说。

唐沐还提到,目前在整个智能家居行业中,IOT(物联网)平台之间不能互联互通,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在商业模式上大家各自设置壁垒的问题。“但这在将来一定会解决,现在设置任何的障碍可能都是螳臂当车。”

跳出自身概念,加速奔向万亿级市场

实际上,近几年来,智能家居一直是家居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家居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未来更有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宋丹认为,智能家居还主要是单品的发展,真正实现家居产品互联互通需要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行业里面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投入力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让他们能体验智能或体验科技,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本质。而智能、科技的整体进步,在家居的范畴里要和艺术、设计、人文结合,否则会出现很多不是真正为家居服务的噱头产品。

“麒盛科技一直深耕智能床领域,整个数字化场景就是把睡眠赛道抓起来。”唐国海也呼吁,有志于睡眠健康、睡眠产业的人,包括专家、学者、科学家、医生等参与进来,让产业丰满起来、产业链完善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睡眠产业生态圈,为老百姓的高质量生活提供一个睡眠保证。

在周军看来,消费者对某些空间的智能化是有强烈需求的,未来的市场空间会否越来越大,就看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越来越多的生态平台可以达到异业合作,背后最核心的点还是以用户为中心扩展智能化。

“智能家居要和全国、全球的双碳目标协调一致。另外,要跳出智能家居本身的概念,去考虑人与宅、宅与宅、宅与环境的关系。”何人可说。

唐沐则认为,智能家居的核心还是家居,将来“智能”这个词也会被“干掉”,大家可能就是要一个好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空间,会直接花钱买空间生活体验。“我认为,在未来很有可能是将‘美好生活体验方式’这个产品一体化销售给用户,用户拿到手之后就是拎包入住,这是最终应该达到的状态。相信智能家居能完全融入产品里,带给千家万户。”

新京报记者 张洁

编辑 王琳

校对 柳宝庆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