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厄立特里亚知名记者菲克雷耶苏斯在厄主要媒体《形象报》上发表了题为《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合作: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进展》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非洲和中国卫生合作历史、厄立特里亚同中国在卫生领域合作的情况,积极评价中国援厄医疗队25年来为提升厄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厄中医疗合作及促进厄中双边关系所发挥的作用,现将该文章摘译如下:
日前,厄当地媒体报道了中国医疗队成员与厄立特里亚医生并肩作战,在阿斯马拉的哈利贝特医院为当地病人进行复杂的脊柱手术。这些技术含量极高的手术在厄境内首次进行,是厄医疗领域和历史上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近期的手术恰逢中国向厄立特里亚派遣医疗队25周年,及时、有力地反映出中厄之间、尤其是两国在卫生领域长期联系和持久友谊。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中厄在卫生方面的合作为厄全国人民的生活和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助推了厄卫生系统的发展。
非中卫生合作的历史
尽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实际上可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跨越了数个古老的朝代。现代中非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非洲独立的早期。自那时起,中国就已成为非洲大陆的主要贸易伙伴。多年来,这种关系已稳步扩大到一系列其他领域,包括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安全以及教育。
卫生领域也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合作领域。中国支持非洲大陆建设或改造了诸多医院和卫生设施。此外,中国还与非洲国家合作,为非洲学生设立数千个奖学金并提供短期培训机会,并为卫生项目或计划、药品和设备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中国与非洲在卫生领域的多层面合作的旗舰项目就是中国援非医疗队。自1963年4月中国首次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一批医生以来,中国已经向非洲大陆派遣了许多医疗队——总计超过2万名医生、护士、临床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遍布非洲几乎每个国家。这些高度多样化的团队提供了重要的、实际上往往是拯救生命的服务,帮助培训了无数的当地人员,与当地人员进行联合研究,并为能力建设和加强当地卫生系统做出了贡献。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受到了东道国的欢迎和赞扬,并最终巩固了非中关系。
厄立特里亚和中国在卫生领域的合作
与其他非洲国家一样,厄立特里亚与中国的交往并不是新出现的或最近才开始的。事实上,它可以追溯到近2000年前,早在公元100年左右,厄中间就有海上贸易和商业活动,以及派遣使者。然而,厄中现代联系可以追溯到厄漫长的独立斗争时期,当时中国向厄独立运动提供了一些支持。随后,在厄1993年5月正式独立后,厄中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国在阿斯马拉开设了大使馆,当年9月,厄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在第48届联合国会议上会见中国外交部长。从那时起,厄中伙伴关系就稳步扩大并加强。卫生成为双边合作中最广泛和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在厄中紧密合作下,经过三年的建设,厄最大的医疗设施、也是第一家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奥罗特医院于2003年开业。随后数年,密切的双边合作使得这一为全国病人服务的设施定期升级和大量扩建。中国还捐赠了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全国各地的医疗设施使用。
此外,自1997年以来,共有15支中国医疗队、共计200多名医生和卫生专业人员在厄工作。中国援厄医疗队与厄卫生人员紧密合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支持厄国民总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以及经验的分享是合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正式的培训和指导、示范和观察,以及引进新的技术或方法(如中国传统医学和药物),医疗队帮助加强了厄卫生能力,同时扩大和加强了当地卫生人员的技能。同时,医疗队也有机会向厄同行学习,并从接触可能是独特的或其完全不熟悉的病例中获得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原则的伙伴关系
厄中在卫生领域合作取得成功,并建立更广泛的密切关系,关键在于双方坚定致力于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两国关系建立在“双赢”基础上,双方都坚持尊重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都坚持多边主义和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两国对国际援助和发展的态度也高度一致,这为双方成功发展卫生伙伴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厄政府历来坚持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同时保持对其发展议程的主导权。厄政府鼓励接受援助以满足国内具体需求,但其目的是避免依赖外部支持,援助是为了补充和加强而非取代本国的能力。
就中国而言,其自身援助方式也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例如,中国的对外援助原则第四条规定,援助“不是为了使受援国依赖中国,而是为了帮助受援国逐步实现自力更生和经济独立。”此外,中国的援助历来以平等和互利为基础,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中国一般不把意识形态、价值观或发展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
四分之一世纪的进步与持久的友谊
厄中之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双边卫生合作是富有成效和极为积极的,它只是两国更为广阔且仍在不断增长的关系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促进了当地百姓的健康和福祉,同时也为国家卫生系统的能力建设做出了贡献,并巩固了两国间长期的联系。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