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红星闪闪耀“六一”毕节七星关六小学六一儿童节剪影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6-01 17:00:2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李东升 点击: 评论:0

 

贵州文化网讯 龙盘山下,双井市旁,获贵州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的七星关区第六小学,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中,演绎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全军事化庆典,亮丽地展示了学校学生崇军尚武,热爱国防的雏鹰风彩。

七星关是革命老区,当年红二、六军团创建黔西北根据地时,中共川滇黔省委、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等根据地首脑机会,全入住七星关县城。当时有川滇黔三省红色政权心脏之称。

为巩固百年党史教育的成果,形成党史教育的常态化和恒久性,中国人民解放军七星关区武装部,在七星关区六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国防教育的工作基础上,在年初开学际,实施了在全区100所小学,创建100个红军班的工作。红军班创建内容要达到五个目标,每名红军班学生,要求会打一套军体拳、会唱一首军歌、会讲一个红色故事、会走一组队列、会喊一组呼号。红军班还制定了学员守则、教官职责、军事素质考核项目及达标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六一儿童节之际,军事教官、老师、同学们,在课余的时间里,在烈日下、阴雨中付出的辛勤汗水,到了收获硕果的季节 ——

四年级8个班420名红军班同学,身着红军服装,腰扎武装带,排着整齐的方队,齐步入扬,正步通过了检阅台。从齐步变为正步,“小红军”展现了端庄形象,那以及整齐划一的正步,也体现出严谨的威仪和高昂的士气;

军体拳表演,震奋了全场——

军体拳是由拳打、脚踢、摔打、夺刀、夺枪等格斗动作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术。军体拳训练,是对培养军人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有效项目。操场上“小红军”们表演得虎虎生威,一招一式雄壮有力,整齐划一。出拳如雄鹰博击,踢腿似闪电咋闪,收式又似青松挺立;

紧接着,嘹亮的《强军战歌》,回荡校园,响彻盘龙山麓——

舞台上的领唱,带动了全场,全体“小红军”方队唱了,嘉宾们唱了,老师们也唱了“……国要强 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雄浑的旋律,豪迈的歌词,渲染得全场热血沸腾,群情激昂;

讲好红色故事有利于教育熏陶。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在价值观偏离,道德观念弱化的今天,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学生中传承红色传统、赓续红色基因以红色过程。

红色故事讲述员赵诗琪一个《林青》的故事,再见了毕节人林青,创建了毕节地下党,这个先进的战斗堡垒,在中央红军到达贵州后,被批准组建为中共贵州省工委,在配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青林英勇牺牲的历史;

同样,翁梓搁讲述的《邱少云的故事》,让人心生崇敬。——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对朝鲜内战进行干涉,不但介入朝鲜战场,而且同时侵入台湾海峡,轰炸我东北边境,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国国土。为抗美援朝,为保卫祖国和平,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以劣势装备,和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队进行殊死搏斗,将中国军队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发挥到极致。长津湖之战,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恶劣天气中,志愿军全连官兵死守战位,忍受极度严寒以战斗姿势受冻牺牲,凝结为一尊尊凛然的冰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烈火焚身也要严守纪律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为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我们开展了红色文化进校园暨百校红军班活动,今天我们看到了初步效果。”七星关区武装部政委陈估猛说。

今年11岁的张越,过去上学时老喊不起床,即便起床被子一踢,胡乱穿上衣服就跑。走路总是低着头,塌着肩,驼着背,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今年参‘学校的“红军班”后,起床后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走路挺胸抬头。转变得让家长不相信。张越的家长说。

区武装部部长杨霆兴奋地说:今天六一的红军班成果检阅,充分说明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培养抓与不抓确实不一样。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进军营活动,全面培育学生们的红色底色。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六一儿童节”。老区少年以红色基因培育爱国之志,滋养爱国就要爱国防的种子。“少年强则国强”。无数仁人志士的思想寄托,在六小这所拥有四千五百名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展示。(李东升)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教育资讯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