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恒雷
作为文学期刊《十月》杂志创始人之一,数十年来,张守仁以编辑、散文作家的身份,成为这个文学黄金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近些年,杖朝之年的他从接触过的上百位作家、编辑文友中选取四十余名最有代表性的予以记录梳理,著成文集《名作家记》,回顾了四十多年来他与这些名家的交往历程:“写下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忆旧,记下新时期黄金岁月中旗帜性刊物《十月》的风采,录下作家们的音容笑貌、情感历程、生活细节,不让它们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
在张守仁的记述中,读者了解到大量名篇背后的故事和轶事。对每位作家,张守仁经常和他们通宵达旦地畅谈,国情民情、人生经历、创作甘苦,无不涉及。彼此熟悉了,成了挚友和知音,张守仁就会和作家们约稿,写最令他们激动、难忘、擅长的题材。因而,作家们常常能创作出超水平的小说,使《十月》在众多刊物中独占鳌头,大放光彩。每有佳作在《十月》发表,多引来好评如潮,作家们和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多到要用麻袋来装,那真的是文学的黄金盛世。
比如,张守仁清晰如实地再现了他约、审、编发李存葆创作《高山下的花环》的一系列操作,读来仍令人感佩不已。他秉烛夜读小说,望着熟睡的妻子急于分享,兴奋地写下审读报告,骑着自行车到编辑部与大家分享。大家互相传阅,只用两天时间便全都看了一遍,一致决定把它作为重点稿放在头条刊登,并请当时担任作协书记处书记的评论家冯牧写一篇评论同时发出。编辑部因为得到了这部好稿像过节般兴奋。
张守仁在记述这些作家作品的时候,不仅能够梳理出他们的人生与作品脉络,还能够精准地指出这些名家的创作特点与某部作品的价值,所以也可堪作一篇篇作品评传。比如谈到杨绛作品《我们仨》时,评点道:“杨绛文笔平实、自然,追思往事,哀而不伤,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爱意、绵绵的回忆。”评点杨绛名篇《老王》时,他说:“该文语言简洁、平静,炉火纯青,看起来平平淡淡,没有波澜,但在平静的叙述中,深藏着杨绛一家和老王相互之间深厚的感情,并闪射出不幸的底层劳动人民的道德光芒。”无疑,张守仁对这些名家名作的评述,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又具有了导读性效果,带领我们再次认识这些名家名作可资学习的地方。
张守仁在评述这些名家篇章的时候,还多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了其广博的阅读面。在解读《老王》的同时,就对比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样的横纵对比效果显然更利于读者理解接受。再比如,他形象地评点孙犁作品的特点:“他的作品像荷叶上的露珠,清新、明丽,像水滴似的平凡,却又蕴含着那么浓的诗意和那么深的柔情。他笔下那些水乡、平原、山区里的年轻妇女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勤劳、质朴、聪明、能干,像一朵出水的荷花,高洁、坚贞、秀逸、挺拔,具有鲜明的个性、吸引过并将继续吸引着众多读者的心。”在评点完以上名篇后,张守仁总结出了经典美文的特质:“经典美文,不仅美在纯净、朴实的文字,更美在深邃、自审的思想。”这具有格言式的总结评述,显然是对文本的升华。
无论是采访还是约稿,张守仁都会提前进行充足的准备,他相信,只有精诚所至,才能与作家们以心交心,让读者们倾听到作家们的真实心声。在拜访孙犁时,他对待编辑的态度令张守仁感动,“只要有人约稿,我不分刊物大小,尽量写。”而孙犁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让刊物编辑都能得到想要的稿件。再者,孙犁和张守仁看到对方身体消瘦单薄,互相关照对方注意休息爱惜身体,虽说都是简简单单的话语,却体现了编写之间的关爱。
比起孙犁文,张守仁与程乃珊等作家的交流更加全面细致。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获得这些作家们的创作观、创作史、阅读史、求学史、婚恋史等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作家们的创作思想对广大作家和读者都很有裨益。以程乃珊为例,张守仁撰写出了许多作家的创作态度之严谨,但程乃珊的态度更加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必要:“我的处女作《妈妈教我唱的歌》做了七次修改才发表出来。现在我写的作品一般都能发表,正因为如此,我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希望一篇比一篇写得好。我不久前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短篇《洪太太》,对这个人物的模特儿可以说很熟了,已认识二十多年了。本想写一个中篇,后来浓缩成了一个小短篇,只有几千字。许多内容我只点到为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程乃珊的创作态度之端正之严肃,不仅让张守仁肃然起敬,更令读者赞叹。如今,多少作者为了多得点稿费,不惜扩大情节充实内容,甚至注水式写作,完全忘了鲁迅先生早就教导的写作要做减法的忠告。而程乃珊等一大批作者之所以作品立得住、具有持久性魅力,正是源于他们对文学的敬畏、对写作精简的坚守——坚持对读者负责,留下干货,唯如此,才会收获回报与读者的青睐。
这些作家,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八十年代实现了集体的爆发,无数名篇佳作纷纷诞生。张守仁身为这些作家们的责编、师友,也是他们文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他发现与培养了诸多作家,将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构成了一段辉煌的文学盛世。他身处其中,全程参与、见证了诸多文学轶事,通过这本散文集《名作家记》,翔实记录了那个黄金岁月的诸多宝贵时刻,让我们一起追忆那段难忘的文学岁月。(袁恒雷)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