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贵州:优良生态成“幸福增长点”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30 16:22:0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尚宇杰 点击: 评论:0

“起笔”绿水青山 “落墨”民生福祉

贵州:优良生态成“幸福增长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贵州努力探索,以更大力度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守好底线走新路

2015年以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都坚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至今已坚持九个年头。

今年,全省设义务植树点1469个,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义务植树达13.8万人,植树118万余株,面积1.76万亩。

农历正月初七当天,义务植树活动结束后,贵阳市林业局干部李盛林最后离开植树点。每年,李盛林参加活动都是“值岗”到最后,年年如此。

踏在植树点的沙土上,李盛林来回踱步,看到微微倾斜的小树苗,他会刨开沙土仔细查看,再把沙土压实,“要确保每一株树苗存活,这可马虎不得。”李盛林告诉记者,9年里,有超300余株树苗在阳光雨露和他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5372万亩,退耕还林实施面积达1695万亩,石漠化治理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时刻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保护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

水润万物生,林泽八方福。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较五年前提高7.51个百分点;全省119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和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8.3%;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9.0%……一个个数据变化,是贵州守好底线走新路、坚持不懈抓保护的有力佐证。

不负青山得金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曾几何时,“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是贵州不少地区的写照。

“生于斯,长于斯”,贵州人民不甘于此,期盼改变这一切。

30年前,铜仁印江自治县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穷”是这里的代名词。30年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种绿护绿,山上茶园、山腰果园、山麓菜园、山下菌园,百姓靠着勤劳的双手也能从石头缝中种出“花果山”。

“原来,我们走的是烂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日子过得紧巴巴,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谈起过去,湄潭县田家沟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很是无奈。2008年,当地退耕还茶,百姓荷包日渐充足,生态环境附加值日益增加。

大方县黄泥塘镇化理村通过种植玛瑙红樱桃,一改过去“长山脚下癞石坡,广种薄收几背箩。开荒种地来糊口,只为生存无奈何”的生活困境。

黔贵大地,广袤田野,绿了生态,红了生活。2022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较五年前提高6.3个百分点。

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端稳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深挖绿色产业宝藏,致力于固本培元,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让百姓在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幸福地生活。

多彩贵州客如云

绿色,是贵州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贵州最靓丽的招牌。

从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喀斯特,到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从地球最美盆景的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到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梵净山。贵州以独有的生态资源,吸引无数天下客,走出了一条美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路子。

据统计,今年的春节假期,全省60家重点监测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99.2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4%、95.4%。

借助主要景区带动优势,贵州抢抓机遇,致力打造旅游、度假与农业、文化融合发展,先后前往浙江、江苏、广东、北京等省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向全国游客发出邀约,凉爽的气候和超高性价比的旅游选择,让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蛋糕”既要做大更要“分好”。贵州不断探索生态旅游与多产业的深度融合:贵茶飘香让世人喝上“干净茶”,刺梨以“维C之王”之名风行天下,兴义薏仁畅销国内外市场……生态黔货不断走出大山,享誉世界。

“起笔”绿水青山,“落墨”民生福祉。贵州致力于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渠道,努力让优良生态成为贵州人民为之骄傲的“幸福增长点”。(记者 尚宇杰)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