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转型:
春风拂过万山绿
朱砂古镇秀美如画、木杉河畔水清岸绿、万山新城欣欣向荣、乡野田畴春耕正忙……春日的铜仁市万山区,处处是活力迸发、蓬勃发展景象。
回首往昔,本世纪初,因资源枯竭,素有“千年丹都”之美誉的万山由盛而衰,发展举步维艰。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近年来,万山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奋力推进“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战略,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新提升。
村美民富日子甜
“现在家里有两套漂亮砖房,买了一辆小轿车,靠着附近的富民产业,全家每月收入能过万元。”4月15日,万山区高楼坪乡老山口社区,59岁的唐光海迎着春晖,向记者“晒”出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2008年初,万山遭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老山口社区也成了大雪封山的“孤岛”。唐光海回忆说:“当年1月30日至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山看望慰问我们,把棉被和米油等生活用品送到我父亲手中,这让我们倍感温暖。”
“日子越过越好,我们更应该懂得感恩和知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期望。”唐光海感慨,这些年来,依靠附近的万山经济开发区和朱砂产业园,大部分村民们打工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同时,老山口社区基础设施也大大改善,不仅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穿过,社区9个居民小组主干道全部实现道路硬化,群众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乡村美、人心齐,大家的精气神焕然一新,生活更有奔头。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08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2022年的13000余元。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老山口社区村美民富的景象,正是万山广大群众如今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社区治理成效好
“老人家,吃饭了没?今天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4月15日,万山区万山镇犀牛井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戴霞走进居民曹正英家,聊起家常。
今年76岁的曹正英是一位独居老人,儿女都在外工作,患有腰椎疾病,生活不便。一有时间,戴霞就会上门看望老人。
犀牛井社区原名冲脚社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08年走访慰问过的地方之一。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565户3709人,大多是万山汞矿退休职工,且多为老年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近年来,犀牛井社区紧扣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宜人文明社区目标,建设“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按照网格划分,积极深入社区群众家中,紧紧围绕他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进行走访调查,与重点关注群众做到“一天一见面”,确保及时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同时,还打造了“儿童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设施。
“我们只要有需求,就能得到社区干部的帮助。”曹正英说,如今的社区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干部群众亲如家人。
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犀牛井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是万山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如今,万山正以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探索出“五微自治”模式,推动社区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高质量建设“转型之城·美丽万山”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绿色转型动力足
春日的万山区朱砂古镇景区,青山如黛,绿树成荫,上千年朱砂开采文化就蕴藏于一片片砖瓦之中。
“绿色转型让曾经废弃的老矿区重新焕发生机。”64岁的原冲脚社区老支书刘开华感慨,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万山群众才有如今的好生活。
近年来,万山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不断擦亮“千年丹都·朱砂古镇”旅游品牌、推进“农业+”多业态发展、以生态理念发展绿色工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转型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
如今,万山已建成大棚蔬菜基地79个、规模3万亩;万仁汽车成为全国第18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全省唯一获批纯电动商用车生产资质企业;万山朱砂工艺品被列为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朱砂古镇成功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2022年,万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54亿元,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35元、13242元。
“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聚焦坚持‘一个战略目标’、塑造‘两张城市名片’、抓实‘四项重点任务’、建设‘五个美丽万山’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铜仁市委常委、万山区委书记田艳说。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