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勇毅贵州 “千年之变”焕新颜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4-25 13:52:58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赵勇军 点击: 评论:0

 多彩贵州,千年梦圆。

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贵州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贵州,曾经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持续打好以农村“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及农村饮水安全“3+1”保障的“四场硬仗”,探索一系列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实现了贵州大地的“千年之变”。

交通之变——从“地无三尺平”到“高速平原”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横亘绵延的高山深谷,曾经束缚了多少贵州高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2017年8月,贵州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难题。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础上,贵州用两年多时间建成7.87万公里“组组通”硬化路,惠及1200万农村群众,真正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组组通”硬化路,铺就了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路通了,竹子大批卖了出去。年年砍、年年长,一年能卖10车,大约100多吨。”家住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的吴兴国栽种竹子100多亩,这个“绿色银行”成为全家奔向富裕的源泉。

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应运而生,为对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组组通”建设带动贫困群众约25万人次,带动增收27.1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500余万亩,乡村旅游村寨突破3500个。

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毛细血管”通了,“大动脉”活了。到2021年底,贵州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8010公里,排名全国第5、西部前3。在山地丘陵高原上架起了一马平川、四通八达的“高速平原”。

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山间路畅,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搬迁之变——从“山里人”到“新市民”

“出锅啦!”早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牛肉馆老板王光会早早起来熬了一锅牛肉汤。

这是她搬到阿妹戚托小镇的第四年,也是自主创业开起小餐馆的第三年。王光会一家靠着这个餐馆融入了新的生活。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1317户6263人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后,不仅共享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还享受到就业创业和就学就医等优惠政策。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关于“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吹响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同年12月2日,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

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十三五”期间,贵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成功探索“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行之有效的贵州模式,完成搬迁192万人,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46.5万套,大力创办就业帮扶车间1082个。

壮阔大迁徙,一步跨千年。如今,192万人摆脱贫困的命运,在新生活中逐步站住了脚跟,迎来崭新人生。

产业之变——从“抱鸡赶集”到“接二连三”

“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滚山鸡”飞进了粤港澳大湾区,“跑山牛”跑进了长三角,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为群众带来金山银山。

这些喜人的景象,彰显着贵州农村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在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茶园,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说:“这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丰收的‘子孙产业’。”近年来,大屯村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壮大茶产业。2021年大屯苔茶园区年产量3000吨,全村人均收入11000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长期以来,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加工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

农村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茶叶、辣椒等种植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农业产业的规模、产量、产值显著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

数据印证发展。2021年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

民生之变——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平均每年减贫人数1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民生为本,发展为要。贵州始终坚持脱贫标准,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基础上,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贵州持续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扶贫,深入实施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扎实推动教育惠民举措。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从“看病难”到“真方便”。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完成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三重医疗保障”,不再“小病靠拖、大病靠扛”。

从“茅草房”到“新楼房”。实施危房改造等工程,330万户农村群众从“忧居”变成“优居”,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等,解决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如今,大地变了模样,山村焕发生机。贵州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已徐徐铺展。全省上下踔厉奋发,勇毅笃行,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