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十年34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万平方公里 贵州水利:坚持系统治理 奋力书写美丽贵州“绿色答卷”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7-05 10:52:1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作者:冉军、潘希来 点击: 评论:0

  “今年入汛以来,虽然出现了多次降雨天气,但是目前没有发现金塘村出现以前的水土流失情况。”湄潭县高台镇水务站的谭小红从事水土流失治理二十多年,最欣慰的是,见证了金塘村从荒山变“绿洲”的过程。

  十年前,湄潭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5.3%,属于乌江赤水河上中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金塘村就曾是该县水土流失最重的地区之一。

  2015年,金塘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被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央和省共投入799万元,对村里1600公顷范围内水土流失地块进行了综合整治,在坡度25度以上的山坡整地种植茶叶、乔木、灌木等,并设置截水沟、集水池等。

左图为2015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时的场景;右图为2024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场景。潘希来 摄

  左图为2015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时的场景;右图为2024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场景。潘希来摄

  “现在坡上的茶叶每亩每年就有7000元左右的收入,村民像对待自家‘宝贝’一样对待茶园,几乎用不着我们操心了。”谭小红说,金塘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以“水保+产业”的模式在当地成了蝶恋效应,周边村寨也纷纷参与进来。

2015年实施的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成效。潘希来 摄

  2015年实施的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成效。潘希来摄

  “以前我们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发动大家种茶叶,现在都不用发动了。”湄潭县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经理刘建顺欣慰地说,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叶种植7000余亩,茶园已经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截至目前,湄潭县累计投入1.125亿元对17个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6.4平方公里,全县水土保持率达76.43%,2023年成功创建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021年实施的湄潭县大溪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成效。潘希来摄

  2021年实施的湄潭县大溪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成效。潘希来摄

  众所周知,贵州多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治山植绿,建设美丽贵州,一直是贵州人世世代代的追求。

  如何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找到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结合点和耦合性?

  十年前,贵州水利系统找到答案!

  其中,“系统治理”即是治水思路的重要部分,要求我们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十年来,贵州水利系统深入践行“十六字”治理思路,不断强化系统观念,坚持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为抓手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以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夯实水土保持基础工作,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贵州省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贵州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构建形成了统一规划、联动实施、一体考核的工作格局,全省各地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全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土地贫瘠,是贵州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自从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一场“战贫斗地”的大幕从这里拉开。

金沙县大田乡绿竹小流域坡改梯治理全貌。金沙县水务局供图

  金沙县大田乡绿竹小流域坡改梯治理全貌。金沙县水务局供图

  经过各级部门三十多年的努力,毕节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山、水、林、田、湖、路、村统一规划,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思路,大力实施“长治”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我们投入93亿元,治理了488条小流域,完成了9568.33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推动毕节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截至2023年底,毕节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从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时的16830.9平方公里下降到958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64.29%,较1988年同期提高了26.97%。

上图为2015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时的场景;下图为2024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场景。潘希来摄

  上图为2015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时的场景;下图为2024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场景。潘希来摄

  无论是毕节地区之变,还是湄潭县之变,总之,都是贵州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都是推动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生动实践。

  水土保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坚持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至关重要。

  近年来,省水利厅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组织修订完善《贵州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贵州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制定出台《贵州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贵州省农林开发活动水土流失防治与管理手册》等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全省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推动制度监管与技术监管相结合,是新阶段贵州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径。2017年,省水利厅依托全省大数据平台,建成“贵州省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通过“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全力推进自然水土流失与人为水土流失协同监管、靶向治理。

松桃苗族自治县五七河小流域治理项目猕猴桃产业。潘希来摄

  松桃苗族自治县五七河小流域治理项目猕猴桃产业。潘希来摄

  在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数据大厅里,一个65英寸的电子显示屏24小时监测全省水土流失状况。“大家看,蓝色的线框代表我们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的施工扰动范围,已经超出我们批复的红色范围,这样的‘疑似问题图斑’就是要监管的对象。现在已经很少很少啦!”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工程师姚飞一边指着大屏,一边介绍说。

  从姚飞的字里行间里,已经透露出全省水土流失监管的力度之大。除此之外,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完善水土保持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和激励惩戒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全省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2018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省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活动监管的全覆盖。

织金县桂花小流域治理成效。姜杰摄

  织金县桂花小流域治理成效。姜杰摄

  笔者从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获悉,下一步贵州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水库消落带水土流失治理、喀斯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途径等研究工作,逐步探索贵州水土保持新路径。

  十年来,贵州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累计投入344.9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782.1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4.42%,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的“双下降”,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且连续5年在全国水土保持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近日,笔者从省水利厅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中旬,全省完成总投资20.36亿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74.09平方公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47%。

  如今,在贵州,“两山”理念深入人心,“两山”转化成果丰硕。

  7月3日,美丽贵州建设推进大会在贵阳召开,对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再安排再部署。这让贵州水利人更加满怀豪情,行进在建设美丽贵州的绿色大道上,路径愈加清晰,步伐也愈加坚定。(冉军、潘希来)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