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复工超七成 北京古玩市场仍未“回血”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5-26 18:12:17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徐磊 点击: 评论:0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古玩市场的经营秩序逐渐恢复正常。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华夏古玩城、弘钰博等多家古玩城发现,古玩市场复工良好,七成左右的商户已开门营业,但市场人气的恢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复工后的“失落”

  在对多家古玩城进行实地走访后,记者发现,古玩城管理方在疫情防控方面并未松懈,基本都在显眼位置标注了入场须知,对入场流程也有严格执行,并设有专人负责。

  “不管是商户还是访客,都需要查看北京健康宝、测量体温登记之后,才可以进入古玩城。”北京古玩城的工作人员表示。北京古玩城C座还在各家商户门前张贴了《经营单位疫情防控公示表》和《消毒记录》。“跟以前相比,现在入场流程确实复杂一些,但也能理解,都是为了市场运营有序进行。”采访的多家古玩城商户中给出了近乎一致的答案。

  然而,正常营业之后并没有迎来期盼中的市场复苏。杨先生是北京古玩城的老商户,他表示像今年疫情这么严重的市场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北京古玩城是3月15日复工的,这几个月来基本没有什么客人。现在最大的担心是,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对于古玩市场疫情之后的发展前景,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会长、中国古玩研究院院长宋建文并不看好,“古玩城的开业率普遍表现得不错,平均在七成左右,有的古玩城可能更好一些,但总体来看市场情况并不理想,古玩不是生活必需品,同时古玩市场在疫情之前已经处于行情大幅下滑的状态,所以这次疫情等于是雪上加霜。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不确定因素,对行业的影响不会是一年半年,起码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有比较清楚的答案”。

  减租是救命稻草吗

  “北京古玩城已经减免了两个月的租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户经营的压力。如果未来市场情况依旧不够乐观,这样的减免可能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商户角度来说,更加希望古玩城与商户一起把人气做起来。”杨先生说道。

  天雅古玩城有商户表示,暂时还没有听到古玩城因疫情减免房租的消息,这几年的租金一直是交一年送半年,相比之下还是可以接受的。疫情期间通过维护原有的客户群,也能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老商户主要依靠的,更多是多年来积累的忠实客户。对于刚入驻的商户来说,压力会更大,有些商铺已经贴出“转让”,毕竟,在看不到复苏前景的形势下只能放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

  “疫情出现得太突然了,春节前刚把一家店盘了出去,没想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杨先生表示。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因为春节前后是古玩市场商铺转手比较频繁的时期,一些热门位置的店铺甚至还得交纳几万至几十万元不等的转租费。如果接盘了目前只能放着,看下半年市场怎么样再做打算,因为疫情发生后,即便再优惠,短时间内也很难再转出去了。

  宋建文强调:“租金减免这几年古玩市场一直在做,疫情之前也在做,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古玩市场业态是一个延续了多年的老旧业态,是一个受众面非常小的业态。我认为,古玩市场的出路,唯有缩小经营规模,进行必要的业态调整,才能走出目前遇到的瓶颈。”

  古玩城转型

  唇亡齿寒,在商户出现经营困境或撤离潮的时候,压力也会传导至古玩城经营方,尤其是那些并非自持产权的古玩城。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各大古玩城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置”现象,华夏古玩城还贴出了还有少量余铺对外招租的公告,免物业费,免卫生费,免冷、暖气费。“空置”问题,这是每个古玩城都不想看到的情况,但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商户是市场冷暖最直接的感受者。如果空置率超过一定比例,就需要古玩城管理者在运营思路上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在宋建文看来,“古玩城业态转型是大势所趋,即便没有疫情也同样需要转型调整,原因主要是古玩市场的政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古玩市场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只有站在改革开放的角度研究古玩市场政策,只有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研究文物资产的运营管理,才能真正破解古玩市场发展的难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古玩城已经开始转型,比如降低古玩的比例,增加珠宝、玉石、文玩等大众类板块的比重。同时,一些古玩商户也在尝试转型,比如从传统私洽转到线上交易、视频直播等。那么,随着艺术品电商时代的到来以及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的出现,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古玩市场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为古玩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路径呢?宋建文表示,“线上交易、线上直播,为当前古玩市场的冷清局面带来了活力,但多数成交标的都是工艺品和中低档古玩艺术品。由于古玩艺术品交易带有艺术品消费、收藏的特殊性,所以还要在线上交易、线上直播的基础上进行更多角度更多层面的探索”。

  (记者 徐磊)

 

(责任编辑:李茹)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