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云南持续打造文艺精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18 12:25:12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永刚 点击: 评论:0

  云南持续打造文艺精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花繁叶茂尽芳菲

  2022年,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颁奖,以话剧《桂梅老师》《农民院士》、电影《九零后》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享誉全国,云南文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持续繁荣,呈现文学创作势头强劲、音乐舞蹈异彩纷呈、戏剧舞台光彩夺目、影视摄制异军突起、广播电视文艺鲜活多姿的良好局面。

  依托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塑造开放、文明、和谐、美丽的云南新形象。全省文艺工作者以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强国新目标为引领,开启新时代云南文学艺术事业接续奋斗新征程。

  聚焦重大题材 推动精品创作

  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着民族的心灵和人民的创造,书写着民族复兴的恢弘史诗,传承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照亮鼓舞一代代人勇毅前行的征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召开云南省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座谈会,出台《关于加强文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基层基础,形成了兼具宏观与具体、思路与措施、目标与任务的支撑体系,为繁荣发展云南文艺提供了坚强保障,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

  放歌新时代,描绘新图景。全省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重大现实、革命和历史题材,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创作、演出数量质量显著提升。

  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创作推出了京剧《闻一多》《丹心照佤山》、滇剧《水莽草》《回家》《张桂梅》、花灯剧《梭罗花开》《山茶花红》《花腰飞虹》、话剧《桂梅老师》《农民院士》《搬家》《白鹭归来》《独龙天路》、杂技剧《聂耳》《奇幻森林》、白剧《数西调》、傣剧《刀安仁》、舞剧《诺玛阿美》《幸福花山》《马帮丝路》《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小河淌水》,电影《九零后》《一点就到家》《你是我的一束光》、电视剧《杨善洲》《木府风云》《茶颂》《舞乐传奇》、广播剧《大地之爱》《打工局长》等100余部大型舞台艺术精品,这些作品聚焦重大典型,时代性、思想性鲜明,少数民族特色浓郁。其中,《桂梅老师》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农民院士》等8个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农民院士》《山茶花红》《回家》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搬家》获第十四届文华新剧目奖,《水莽草》《诺玛阿美》《数西调》《桂梅老师》入选中国艺术节,《刀安仁》《梦幻彩云南》《幸福花山》《小河淌水》入选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幸福花山》获第六届优秀剧目奖;《郑喇叭外传》《独龙天路》《数西调》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创作剧目。175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近亿元资金资助,位居西部前列。

  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70周年华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重大节点,搭建平台推精品,立足特色创精品。数十位文艺家,近700部作品荣获全国性各类文学艺术奖项或入围全国性展览展演。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累计107人次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数量为全国之最。以重要文艺活动为载体,为云南文艺家优秀作品走向全国搭建推介和展示平台。围绕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建立多个国家级、省级创作基地,“百名作家写云南、百名画家画云南、百首歌曲唱云南”“全国著名作家云南行”采风活动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云南成为全国文艺精品创作新的摇篮。

  组织实施云南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先后策划完成景颇族、白族、彝族、独龙族等12个少数民族人文影像志纪录片拍摄和精品图书出版。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长诗”编纂,完成神话、长诗、史诗3个类别共400万字编撰任务。

  近10年来,云南文艺百花齐放、精品迭出。16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人获得梅花奖,2个音乐作品、1人声乐获得金钟奖,6个舞蹈作品获得荷花奖,2个电影作品获得金鸡奖,6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出版物《李大钊年谱》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办好重要活动扩大文化惠民

  以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影响较大的主题文艺实践活动为平台,用富于新时代审美取向和云南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铸魂育人,云南省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中不断丰富和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省文旅厅组织举办5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剧目,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省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举办5届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每届约有200余名选手进入决赛,促进了云南省艺术人才的培养;举办5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促进了云南省地方戏曲的发展;自2018年起连续5年举办云南省新年戏曲晚会,为云南省15个戏曲剧种的传承交流提供了平台;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5届“昆明美术双年展”,极大地促进了美术作品创作;承办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全国80个舞蹈节目和5部舞剧参演,全省共有7个节目参加展演。

  连续12年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全省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1.15万场,观众近7000万人次;省级院团完成“戏曲艺术进校园”演出156场,大专院校学生观众达15万余人次,让广大基层群众共享文化艺术发展成果。

  省文联成功举办“云岭百花心向党”等大型文艺展览展演活动90余次,组织省级文艺小分队500多支、省内外文艺工作者1万余人次,以及全国各类艺术家,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文艺轻骑兵基层行”“圆梦工程”“文艺名家进校园进军营进厂矿”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培训乡村学校艺术教师和文艺工作者5300余人次。

  注重人才培养壮大文艺滇军

  描绘时代画卷、抒写人民史诗,有赖于一大批与云岭大地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学艺术家的创新创造;有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才会有文艺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和文艺创造力的尽情奔涌。

  云南省先后出台《云南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文联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自2012年起每年给省级6家院团500万元创作扶持资金,2021年增加3000万元用于扶持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设立云南艺术基金,第一年3000万元,3年内递增到5000万元,走在全国前列;自2021年起设立云南省艺术名家工作室,每年运作资金100万元,现已有23个工作室挂牌运作,促进和带动了一批艺术项目的开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

  同时,建立和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兴滇人才、“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云南青年表演艺术家、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等授誉制度和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各类艺术人才培训活动,申办国家艺术基金首个“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采取学校与剧团联合培养、定向招生的办学方式,遴选有潜质的青年艺术人才到全国知名高等艺术院校进修深造。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领军人才的扶持和宣传力度,累计评选出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30余人,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80余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9人、文华个人单项奖11人。充分利用国家级赛事展演平台和全省重大艺术活动积极为艺术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一批艺术人才骨干在重大艺术活动中崭露头角、挑起大梁。加大精品扶持力度,积极组织优秀作品申报国家相关扶持计划项目,61部文学作品获得中国作协创作扶持。

  努力培养各领域领军人物,不断壮大“文艺滇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大中青年文艺人才和文艺领军人物培养,加强基层特别是民族地区文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文艺人才队伍。省文联选派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到中国文艺研修院、鲁迅文学院等进修深造,各文艺家协会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学员1.2万余人次,培养新文艺群体和新文艺组织人才,积极吸纳优秀文艺人才加入各级文艺家协会。截至2022年7月,云南省有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2550名、省级会员16053名,均分别比2012年底增加约30%。

  打造文化强省品牌提升云南文艺影响力

  进入新时代,云南文化建设坚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区位优势,以文艺精品展示传播为媒介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的故事。

  持续开展“文化中国·七彩云南”“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等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功打造“跨国春晚”“美丽云南·香格里拉”、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大理国际影会、亚洲微电影节等品牌,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展示交流中,文化强省品牌日益打响,云南文艺影响力显著提升。

  抒写云南新气象,高歌奋斗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赋予了文化建设新的使命,文化培根铸魂、凝神聚力作用进一步凸显。2022年,云南省出台《云南文艺精品创作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立足云南丰厚文化资源,聚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动文艺事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新时代文艺新高峰,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奏响新时代云岭颂歌。到2024年,培育打造10个以上重点文艺创作孵化基地,推出50部以上重点文艺精品,实现20部以上作品获得全国性奖励,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艺作品原创能力不断增强,高水平创作人才脱颖而出,文艺创作环境持续优化,文艺精品生产全面提质……回望云南文艺曾经的辉煌,云南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伟业的鼓点声中,让文艺百花园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追求相伴同行、芬芳四溢。(记者 王永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