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代表建言献策——盘活文化底蕴 讲好中国故事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京城”“促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提法,在市人代会上引发了代表的共鸣。围绕如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公共文化服务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
目前,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备,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成员馆已达6000多家,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一卡通”成员馆均实现通借通还,在此体系之外还有许多书店、阅读空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延伸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将书香送到市民的身边。”市人大代表、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说。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首都图书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稀善本均已实现数字化,为读者提供免费在线阅览。毛雅君表示,当前要结合大数据等科技力量,完成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新提升。“例如对书籍进行知识挖掘、智能计算,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智荐服务等。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推动京产影视与文旅资源深度合作
近年来的荧屏上,京产剧表现耀眼,其中《觉醒年代》更是集齐了国内电视剧类三大奖项,得到观众的如潮好评。市人大代表、著名导演张永新执导了该剧,“我们在创作《觉醒年代》时,曾实地前往北大红楼考察,该剧播出后也吸引了很多观众到北大红楼‘打卡’,追寻先驱者足迹。这次参加市人代会,我带来的建议是将首都影视文化与文旅资源更加深度地融合,在创作前期就提前介入合作,在播出期、播出后有序推出影视与文旅的互动项目。”
“从北大红楼,到李大钊故居、鲁迅博物馆,中国近代以来许多重要历史节点,都能够在北京找到对应的参照地标。”张永新说,建议统筹考虑京产影视生产与红色文旅资源的传承利用,创新影视精品“北京模式”,这样既可以通过文史专家的把关提升影视剧的品质,又能更好地盘活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述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持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近年来,北京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水平持续提升,文化惠民效果不断扩大。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省区市率先开展“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样,在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中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市人大代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冀彦伟建议,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组织、人才建设,尤其是要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间,打造更多市民身边的文化活动场地。
冀彦伟谈到,北京拥有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空间,如旧厂房改造的文化产业园,丰富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等,都可以纳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中,形成多点联动,产生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北京是文艺人才聚集的高地,应做好文艺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吸纳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到文艺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王广燕)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