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大清奠基地,两代汗王都”之地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清前期诸皇帝御用之物以及列祖列宗的实录等重要史料。日前,其典藏的200余件清代宫廷艺术珍品首次进京,亮相国博“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展。朱漆描金雕云龙国宝盒、金漆雕龙纹有束腰带托泥七屏式宝座,尽显金玉满堂的皇家气概;努尔哈赤的龙虎宝剑、皇太极的御用腰刀见证了清初风云;雍正皇帝手书的墨宝“平安如意”送来新年的祝福;乾隆皇帝组织人力编撰的《四库全书》带来文史浩瀚……
折射国运的传奇国宝
走进展场,一件清朱漆描金雕云龙国宝盒映入眼帘,这是首次离开沈阳故宫展览的藏品。放置在方座上的宝盒,外部为朱漆描金雕饰云龙纹,外围以铜包角,装饰一排铜钉,盒两侧装铜提手。这件国宝盒制作于乾隆时期,专门用来存放清代皇帝玉玺。
宝盒外观精美,据传背后有一段叹为观止的传奇故事。沈阳城是清王朝发祥地,被誉为“龙兴之地”,时称“盛京”。清帝所谓东巡就是由北京回到盛京举行祭祀活动。因此,乾隆皇帝决定将北京紫禁城中的十方玉玺送到盛京皇宫中珍藏,这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盛京十宝”。
清代,皇帝之印称为“宝”,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那“盛京十宝”是怎么来的呢?
乾隆皇帝于十一年(1746年)考查了北京紫禁城所藏宝玺的情况,并下决心对宫中诸宝玺实行一次清厘与重组。清厘后的宝玺定为25方,并各有明确用途。此外,乾隆还选定“盛京十宝”,送至入关前的都城盛京(今沈阳)收藏。乾隆高度推崇“十宝”,更是将“十宝”特制成宝谱,存放在紫禁城的交泰殿中。“十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玉玺更作“以章皇序”之用,彰显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
史载,“十宝”入藏盛京皇宫凤凰楼。此后乾隆又对“十宝”作了调整,将“丹符出验四方”撤出,将“制诰之宝”补入。其实,进入“盛京十宝”之列的“制诰之宝”并非皇太极所得到的元传国玺的原件,而是一件仿制品。盛京凤凰楼“十宝”于光绪初年移至敬典阁保存,后因沙俄出兵东北,盛京告急,“盛京十宝”连同其他藏品被送至热河避暑山庄安放。民国初年北平成立古物陈列所,迁收奉天、热河两地文物,“十宝”亦从热河送至北平。在“盛京十宝”迁徙过程中,这件被委以重任的国宝盒始终默默守护,不离不弃。
昭示皇权的文治武功
清王朝的帝王崇尚“文治武功”。先说“文治”,即大力推崇孔孟的儒家文化,采取“文治教化”管理国家。
皇太极时代除重用汉官,还以满文翻译《三国志》《资治通鉴》《孟子》等书籍,传播汉文化。此后,清朝皇帝更以“崇儒重道”“文治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国策,大规模搜集和整理历代典籍、修书治史,出版了种类繁多、卷帙浩繁、集大成式的文化典籍。《四库全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为了贮藏这套奇书,沈阳故宫特别修建了文溯阁。展览中“描金书文溯阁等四阁记玉册”,详述了“北四阁”入藏《四库全书》的始末。
这套丛书问世,离不开时任安徽学政的汉人官员朱筠。他上奏提出:对所收集上来的古籍应辑录成本。“敕令廷臣详细校定,依经史子集四部名目,分类汇列,另编目录一书,具载部分卷数、撰人姓名,垂示永久。”清政府遂命令各级官员搜集图书上缴,并定出奖励办法。靠着这个办法,仅两年就收集了二万多种图书进宫,再加上紫禁城内原有藏书,数量相当可观。
编撰《四库全书》的学者们足足花了十年才完工。当时全书分誊七部,分别贮藏在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行宫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其中,沈阳故宫文溯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兴建,次年竣工,成为沈阳故宫内唯一一座仿江南风格的古典建筑。
再探“武功”。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康熙、乾隆,无不体现了这一特质。沈阳故宫典藏清宫武备兵器类型众多,主要有清代帝王御用弓箭以及马鞍、马鞭、甲胄、腰刀、信牌、海螺等,置身其中,如同梦回金戈铁马的古沙场。
一柄象征清太祖征战功绩的努尔哈赤宝剑颇为抢眼,其装具为典型的明剑样式,剑首硕大,呈海棠形,上面錾有天官、鹿、鹤图案,寓意“天官赐福”“加官进禄”“松鹤延年”,护手有“玉兔望月”图案,象征“玉兔呈祥”,护手两端为龙头造型,均呈现常见明代剑装的特征。该剑一直保存在沈阳努尔哈赤遗物之中,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敕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所赐,因他“忠于大明”“保塞有功”。
同场另一件展品系皇太极御用腰刀,系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刀具,刀柄缠有绿色柄绳,刀上拴有一皮签条,上有汉满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原在盛京尊藏。这口刀比较豪壮,刀槽内涂有朱砂,不论刀身还是刀装,其上乘制造工艺十分罕见,应该是皇太极随身佩带的实用战刀。
乾隆的“跃虹”剑和“冲斗”刀也在本次展览上展出。“冲斗”刀,为“地字二十三号”,刀身嵌有“冲斗”字样及云纹图案。装具为铜鎏金,刀鞘木质外贴“人”字形桃皮,刀柄下弯,以白玉雕成,贯以刀穗,穗上缀有镂空鎏金铜饰及绿松石球形饰。
源出汉家的清帝墨宝
一个有趣的现象,清代帝王里,对书法创作抱有浓厚兴趣者不少。他们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为最。而这缘于其大量接触汉文化,不仅尊崇汉儒文明,学习汉人典籍、艺术,还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勤加研练。
当年康熙皇帝酷爱晚明董其昌的书法,视董书为圭臬,目前流传的康熙作品中,相当部分是对董其昌书法的临摹之作。雍正在当皇帝前也自觉加入到学董的队伍之中,从雍正早期的书法能看出董其昌的影子,这里也不排除他希望通过学董其昌书法来获得康熙的好感。现实中他对董其昌的学习也为康熙所肯定,故而时常命他书写扇面,每年进呈书法作品多达数百件。雍正早年书法端庄秀丽,之后书风变为厚重丰腴,秀丽中又有圆润,表明在取法上也关注了赵孟頫。雍正的楷书丰腴饱满,用笔十分爽快。他的大字行书尤其出色,给人一种按捺不住的激情。本次展览中,就有一幅雍正皇帝手书的“平安如意”行书轴,字迹端正雄健,为观众送上新年祝福。
坐落在“大清奠基地,两代汗王都”之地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清前期诸皇帝御用之物以及列祖列宗的实录等重要史料。日前,其典藏的200余件清代宫廷艺术珍品首次进京,亮相国博“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展。朱漆描金雕云龙国宝盒、金漆雕龙纹有束腰带托泥七屏式宝座,尽显金玉满堂的皇家气概;努尔哈赤的龙虎宝剑、皇太极的御用腰刀见证了清初风云;雍正皇帝手书的墨宝“平安如意”送来新年的祝福;乾隆皇帝组织人力编撰的《四库全书》带来文史浩瀚……
折射国运的传奇国宝
走进展场,一件清朱漆描金雕云龙国宝盒映入眼帘,这是首次离开沈阳故宫展览的藏品。放置在方座上的宝盒,外部为朱漆描金雕饰云龙纹,外围以铜包角,装饰一排铜钉,盒两侧装铜提手。这件国宝盒制作于乾隆时期,专门用来存放清代皇帝玉玺。
宝盒外观精美,据传背后有一段叹为观止的传奇故事。沈阳城是清王朝发祥地,被誉为“龙兴之地”,时称“盛京”。清帝所谓东巡就是由北京回到盛京举行祭祀活动。因此,乾隆皇帝决定将北京紫禁城中的十方玉玺送到盛京皇宫中珍藏,这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盛京十宝”。
清代,皇帝之印称为“宝”,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那“盛京十宝”是怎么来的呢?
乾隆皇帝于十一年(1746年)考查了北京紫禁城所藏宝玺的情况,并下决心对宫中诸宝玺实行一次清厘与重组。清厘后的宝玺定为25方,并各有明确用途。此外,乾隆还选定“盛京十宝”,送至入关前的都城盛京(今沈阳)收藏。乾隆高度推崇“十宝”,更是将“十宝”特制成宝谱,存放在紫禁城的交泰殿中。“十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玉玺更作“以章皇序”之用,彰显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
史载,“十宝”入藏盛京皇宫凤凰楼。此后乾隆又对“十宝”作了调整,将“丹符出验四方”撤出,将“制诰之宝”补入。其实,进入“盛京十宝”之列的“制诰之宝”并非皇太极所得到的元传国玺的原件,而是一件仿制品。盛京凤凰楼“十宝”于光绪初年移至敬典阁保存,后因沙俄出兵东北,盛京告急,“盛京十宝”连同其他藏品被送至热河避暑山庄安放。民国初年北平成立古物陈列所,迁收奉天、热河两地文物,“十宝”亦从热河送至北平。在“盛京十宝”迁徙过程中,这件被委以重任的国宝盒始终默默守护,不离不弃。
昭示皇权的文治武功
清王朝的帝王崇尚“文治武功”。先说“文治”,即大力推崇孔孟的儒家文化,采取“文治教化”管理国家。
皇太极时代除重用汉官,还以满文翻译《三国志》《资治通鉴》《孟子》等书籍,传播汉文化。此后,清朝皇帝更以“崇儒重道”“文治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国策,大规模搜集和整理历代典籍、修书治史,出版了种类繁多、卷帙浩繁、集大成式的文化典籍。《四库全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为了贮藏这套奇书,沈阳故宫特别修建了文溯阁。展览中“描金书文溯阁等四阁记玉册”,详述了“北四阁”入藏《四库全书》的始末。
这套丛书问世,离不开时任安徽学政的汉人官员朱筠。他上奏提出:对所收集上来的古籍应辑录成本。“敕令廷臣详细校定,依经史子集四部名目,分类汇列,另编目录一书,具载部分卷数、撰人姓名,垂示永久。”清政府遂命令各级官员搜集图书上缴,并定出奖励办法。靠着这个办法,仅两年就收集了二万多种图书进宫,再加上紫禁城内原有藏书,数量相当可观。
编撰《四库全书》的学者们足足花了十年才完工。当时全书分誊七部,分别贮藏在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行宫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其中,沈阳故宫文溯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兴建,次年竣工,成为沈阳故宫内唯一一座仿江南风格的古典建筑。
再探“武功”。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康熙、乾隆,无不体现了这一特质。沈阳故宫典藏清宫武备兵器类型众多,主要有清代帝王御用弓箭以及马鞍、马鞭、甲胄、腰刀、信牌、海螺等,置身其中,如同梦回金戈铁马的古沙场。
一柄象征清太祖征战功绩的努尔哈赤宝剑颇为抢眼,其装具为典型的明剑样式,剑首硕大,呈海棠形,上面錾有天官、鹿、鹤图案,寓意“天官赐福”“加官进禄”“松鹤延年”,护手有“玉兔望月”图案,象征“玉兔呈祥”,护手两端为龙头造型,均呈现常见明代剑装的特征。该剑一直保存在沈阳努尔哈赤遗物之中,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敕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所赐,因他“忠于大明”“保塞有功”。
同场另一件展品系皇太极御用腰刀,系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刀具,刀柄缠有绿色柄绳,刀上拴有一皮签条,上有汉满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原在盛京尊藏。这口刀比较豪壮,刀槽内涂有朱砂,不论刀身还是刀装,其上乘制造工艺十分罕见,应该是皇太极随身佩带的实用战刀。
乾隆的“跃虹”剑和“冲斗”刀也在本次展览上展出。“冲斗”刀,为“地字二十三号”,刀身嵌有“冲斗”字样及云纹图案。装具为铜鎏金,刀鞘木质外贴“人”字形桃皮,刀柄下弯,以白玉雕成,贯以刀穗,穗上缀有镂空鎏金铜饰及绿松石球形饰。
源出汉家的清帝墨宝
一个有趣的现象,清代帝王里,对书法创作抱有浓厚兴趣者不少。他们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为最。而这缘于其大量接触汉文化,不仅尊崇汉儒文明,学习汉人典籍、艺术,还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勤加研练。
当年康熙皇帝酷爱晚明董其昌的书法,视董书为圭臬,目前流传的康熙作品中,相当部分是对董其昌书法的临摹之作。雍正在当皇帝前也自觉加入到学董的队伍之中,从雍正早期的书法能看出董其昌的影子,这里也不排除他希望通过学董其昌书法来获得康熙的好感。现实中他对董其昌的学习也为康熙所肯定,故而时常命他书写扇面,每年进呈书法作品多达数百件。雍正早年书法端庄秀丽,之后书风变为厚重丰腴,秀丽中又有圆润,表明在取法上也关注了赵孟頫。雍正的楷书丰腴饱满,用笔十分爽快。他的大字行书尤其出色,给人一种按捺不住的激情。本次展览中,就有一幅雍正皇帝手书的“平安如意”行书轴,字迹端正雄健,为观众送上新年祝福。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