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1项,市级52项,国遗项目数量居丽水市首位。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本土文化资源“走出深闺人遍识”,缙云县聚集文化惠民乐民,深挖细掘本地“非遗”富矿,将百年“非遗”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服务质效,助力群众精神共富。
“非遗”之一的婺剧在缙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群众基础广泛,深受群众欢迎。
在缙云县官店村文化礼堂里,一场村民自发演出的婺剧表演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礼堂内座无虚席。活动还吸引了来自津巴布韦、美国、加拿大等地的文化交流学者。
官店村婺剧底蕴深厚,有百年文化传承历史,村民唱戏蔚然成风,民间乐队表演活跃,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大奖;村里还完整保留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建有婺剧博物馆和五星级婺剧特色文化礼堂;从7月份起,官店村文化礼堂每周日常态化开展婺剧演出,吸引了各地的婺剧爱好者慕名前来。
在新建镇鱼川村文化礼堂,《龟山恨》、《丞相试母》等经典传统剧目轮番上演,让鱼川村村民足不出村就享受到高品质的非遗文化婺剧表演。前来看戏的一位老大爷说:“村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特别是我们这些老人,能在家门口就看到这么精彩的戏曲表演真是太高兴了。”
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缙云剪纸源于清康熙年间,作品内容大多以戏剧人物和当地民俗文化为题材,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良,是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新碧街道在黄碧街村文化礼堂举办了以“中国非遗文化——剪纸艺术”为主题的活动,邀请浙江省非遗项目“缙云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夏英老师来为小朋友们传授剪纸技巧。文化礼堂化身“暑期课堂”,参加活动的儿童除了新碧本地的小朋友,还有来自甘肃、江西、云南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孩子们深入领略非遗之美,度过一个别样的精彩暑假。
胡源乡持续依托非遗传承基地、村级文化礼堂等阵地,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文化员的领头作用,创新非遗文化活动。晚饭时分,随着锣鼓声走进胡源乡胡村村文化礼堂,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男女老少齐聚一堂练习国家级非遗项目“迎罗汉”表演活动,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
近日,一场别样的特色非遗表演活动在缙云县仙都街道铁城村文化礼堂举办。“打铜钱鞭”和“十八狐狸”等节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打铜钱鞭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如今打铜钱鞭,是一种民间用来庆祝丰收喜庆的一种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人身体健康。以揭露讽刺封建官宦门第腐败堕落为内容的“十八狐狸”产生于唐代,以头戴面具的形式出现,是极具代表性的面具舞之一。活动现场,大姐们用右手握住铜钱鞭中间,用它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敲击自己的肩、背、腰和四肢,或与他人对演,或敲在地上等等,一边舞动一边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嚓嚓响声。
近日,大洋镇西峰村文化礼堂开展木偶戏表演。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是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从上空提线操纵木偶形体,同时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腔调、说唱,一身多能。木偶形象鲜明生动,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非常讲究,风格独具一格,一出场便吸引来了无数目光。近年来,大洋镇以非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升文化礼堂利用率和活跃度,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心。
原标题:《缙云焕新“非遗”活力,赋能农村文化礼堂》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