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贵州玉屏:高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走深走实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12-25 21:45:34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胡开勇、刘大伟 点击: 评论:0

  2013年以来,全县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治环境卫生、规范交通出行、整顿市场秩序等为重要抓手,高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打牢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水网、电网、路网、互联网、地下管网、油气网“六网会战”为抓手,狠抓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接续推进城市功能改造提级,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完成了步行街、老司法局宿舍、街心花园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改建及扩宽了茅坪大桥、北门大桥、七眼桥,建成了玉九公路(岩湾—沙湾段),紫气路扩展延伸到城南大道,红花8号公路、街心花园人行天桥项目正有序推进,城乡通公交率达100%,围绕城市主次干道、无障碍设施、绿化亮化等提质基础设施。改造供水、污水、燃气管网约30公里,城镇供水普及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新建及改造10千伏电线路30条总长约70公里,建设5G基站137个。建成城区环㵲阳河健康步道,完成城门洞遗址修复,全民健身中心即将投入使用,群众文化休闲场所步步更新,县城总停车位增至1.1万余个,停车难问题极大缓解,县城镇化率达57.92%,城区15分钟生活圈基本形成,城市功能趋于完善。

  扮靓了城市颜值。下足城市治理“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持续扮靓城市颜值。一是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以“三大清理”行动为有效手段,更新垃圾清运设施,定期对街道、小区及其他部位、死角区域环境卫生进行地毯式清理,确保街道整体干净整洁,小区垃圾日清理,县城每日呈现崭新面貌。2023年,全县累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1000余次,清理楼道800余个,清理杂物乱堆乱放4300余处,清理野广告1.5万余处,新增城区果皮箱100余个。二是持续开展交通秩序整治。以交通违法违规集中整治和常态化管理为有力抓手,让行人、车辆出行有序,交通文明逐步常态。全域启用摄像头抓拍、新启用单行线、严管街、实施街道管制、护栏防护、流动警员执法等措施规范交通秩序。三是持续开展文明经营整治。以责任包保为有效措施,与商户签订责任书,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志愿者、包保干部上门开展文明经营宣传,引导商户自觉遵守文明经营行为。在灯塔、德利超市、风雨桥头等地设置了农产品、瓜果便民疏导点35个,有效解决了流动商贩经营秩序混乱难题。同时,由县领导领衔,行业主管部门轮值,深入开展蒋家田农贸市场综合整治,开展常态化清扫、定期检查、分类经营,经营秩序和环境改善巨大。四是持续开展点位建设整治。以重要点位为示范带动,大力开展社区、主要商业大街、主要交通路口、公共广场、农贸市场等整治。落实点位标准化建设,配备配齐设施设备,统一规范宣传栏。在小区,规范制作并张贴生活指南、便民信息栏,划定小区停车位,完善便民设施,得到了小区群众高度认可。五是持续提质公共服务设施。以补基础短板具体措施提质增效,全县维修改造各类道路及硬化2.4km2,新增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摩托车停车位划线4000余个,修建9个便民临时停车场;补植绿植3000余株;更换安装道路护栏5.1km,改造污水管道4.41km,修复破损、凹陷窨井盖78个;完成蒋家田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城市干道盲道建设和智慧交通等项目建设。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颜值持续扮靓。

  提升了文明素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采取“三机制一品牌”有效措施,打造“玉见·最美”系列活动品牌,高质高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立足网格战位促落实。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指挥体系》系列文件,成立“四级”指挥体系,条块结合,入户走访,点、线、面系统立体开展文明宣传、引导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家喻户晓。二是注重品牌塑造促实效。以“玉见·最美”品牌开展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文明窗口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使文明创建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家庭等各领域各战线。在街心花园、风雨桥头等10个主要交通路口,动员志愿者开展交通文明执勤,纠正群众闯红灯、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在汽车站、火车站、图书馆等公共区域,有志愿者提供文明出行引导服务;在街道、巷道、小区、卫生死角,有志愿者深入一线积极投入“三清”行动整治环境卫生。全县2.5万志愿者开展系列服务活动2200余场次,服务群众约9万余人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印迹”遍布大街小巷,引导市民遵守文明规范。

  (胡开勇、刘大伟)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