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华灯初上,街边烟火正浓。在位于绥阳县雅泉社区二号安置房附近,沿路100多米的街道,人潮涌动,哗声喧嚣。不一会儿,烧烤、臭豆腐、铁板鱿鱼等特色小吃汇聚成了美食一条街。另一旁,居住在附近的老人们背来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挨个有序地摆放在路边,俨然一个小型市场。
“老板,你家的肉沫炒饭怎么卖的?”
“十块一份!”
“这么便宜啊,来两份……”
一个临时摊位前,刚下班的李女士停下脚步问道。老板热情地招呼,脸上堆满了笑容,“以前我们都是推着车到处乱窜,现在能安安心心在这里摆摊挣钱,除了政府部门照顾,还得多亏街坊邻居照顾生意,所以绝对要经济实惠!”
……
正在为客人制做炒饭的“老板”田中,家住雅泉社区二号安置房附近,在绥阳摆摊两年多了,从前三天两头满城找地方“落脚”,既不安全也影响市容市貌,“有了这条黄线以后,我终于可以放心地在固定的地方经营,生意也好了很多。”
田中坦言,为了生活,在这之前他常常会冒着风险出摊,“老远看到‘城管’来了,我就推着车藏起来,等他们离开了,我再摆出来。”
其实,像这样“你追我躲”式的管理方式也曾让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执法人员们感到非常头疼,“这里从前属于‘城中村’,但现在是绥阳新城的中心地段,附近也有学校和商业街区。这里同时也是安置还房小区,生活着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所以之前我们安排了好几名队员,但是也不好管理。”
在绥阳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教导员向洪看来,新城区配套设置不完善、居民生活不够便捷、商户摆摊不守规矩、周边摆摊群众意见大,这些都是让城市执法一度陷入瓶颈的难点。
生计问题是群众的头等大事,如何在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解决群众生计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执法局和市监局、雅泉社区等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走访,终于形成了一套方案。
“今年下半年,我们尝试为有需求的摊点商户实施规划了文明黄线,允许他们在规定时限内线内经营,现在我们每天只安排1到2名执法队员维护秩序,但大家都很自觉,整条街井然有序。”向洪一边指向身后的这条临时“夜市街”一边说道。
夜间经济,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针对县城区不同区域和区间的特点,我们按照‘合理引导、有序疏导、规范经营’的原则,在不影响居民生活、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划线经营+限时经营’等管理方式,让他们集中、规范经营。”向洪说。
百余米长的街道,白天,是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和繁华的商业街区;夜晚,便发挥着城市生活“毛细血管”的作用,让流动小摊有了“安家之所”,也让这万家灯火更添了一分温暖的力量。目前,辖区内已有50余户低收入群众在此就业,为群众解决了就近务工和经济收入问题。
“现在新城区人流逐渐多了起来,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既能照顾老人小孩,一个月下来还能有3000多元的经济收入,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8月份从广东务工回乡,靠着贩卖自己的手工制品和小吃,养活了一家老小的刘小二说起这,喜不自胜。
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实施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在不断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同时,也为基层执法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作为城市的执法者,我们有义务在释放执法力量的同时,化解矛盾、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执法之‘剑’,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城市发展。”向洪说道。
一条“黄线”,线内是察民情、保民生,线外是巧治理、细管理,也是执法部门彰显“温度”与“力量”的具化体现。截至目前,绥阳县城区域已设置包括红旗西路、红旗东路、解放中路等在内的15条街道共计1800余家商户划定了“文明黄线”。另外,对城区13个临时摊点共计360余个临时摊位施划黄线。(李珊珊)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