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古色古韵织锦绣 留住诗意和乡愁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5-10 16:33:28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陈婷婷 詹艳 李伟 点击: 评论:0

  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坐落在天台山和龙眼山山脚,黑寨河和后街河穿过村域,寨前有阡陌纵横的田地,村寨内部有征定河流过,村中有被誉为“石头建筑绝唱”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伍龙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屯堡村寨。

  近日,记者走进天龙村,漫步于被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的天龙屯堡古镇,感受600余年的大明遗风。在这里,青石板古巷道连通2300多户人家,村内古桥、古道、古树与学堂共同构建起当地村民的美丽家园;在这里,木雕、石刻、银饰等古老的工艺延续至今;在这里,村民是普通百姓,更是一个个屯堡匠人,一袭明朝风情,一派江南神韵,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悠久 沉淀时光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永固江山”“屯田戍边”,设立了屯堡,屯田将士带着家眷加入了屯田的行列,天龙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成为古代滇黔要冲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汇中心,在历史上拥有较高的军事及经济地位。

  在天龙村,一砖一瓦都流淌着古老气息。该村民宅用材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一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

  “这是我们的老演武堂,你别看结构简练,里面的细节却相当讲究。你看,那是榫卯结构,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是一座继承了江南传统民居风格的典型屯堡三合院,占地676平方米,为一正两厢一照壁的实木结构悬山顶三层建筑。”一进天龙村,村民郑汝红主动担任大家的解说员,讲解建筑历史。

  天龙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寨中部、始建于明代且整体风貌较为完整。黔中多山,大多数石头层次分明,薄厚齐全,聪明的屯堡人就地取材,以石代砖,以石代瓦,将石头的用途发挥到了极点,粗重又没有口面的盖头石可以用来打基础;细密独层石可用来做门脸、门盖、窗盖等;条子石用来立柱子、砌坎子;一尺厚的用来砌石墙,拼天井;一寸厚的可用作间隔;一寸以下又独层又宽的用来盖屋面,连碎石渣都用来填墙心,做到了“寸石有用”。

  目前,村寨格局保存完整,“一河通贯、四山拱卫;得水藏风、街巷通衢”的山水格局和军事防御特征明显的街巷格局最具特色,中街、后街、郑家巷、将军巷、九道坎、驿站巷等数十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顺势依行。全村由一条主街贯穿,街宽3至5米不等,串联着门楼、演武堂、驿茶坊、沈万三故居、家院练兵场以及屯堡名人居等。

  天龙村如同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文明中。除了古老的建筑,这里的传统服饰、古河道、古树、天龙学堂和传统食物等,都沉淀着百年的历史,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文化传承 久久为功

  天龙村历经数百年风雨,古色古韵氤氲在山水间,栖息在一砖一瓦上,也沉淀在一门技艺,一项传统中,更呈现在一个个屯堡匠人身上。

  匠心传承,指尖人生。在郑红祥的银饰店里,记者看到他一边展示银饰,一边向游客介绍:“我们祖先长期固守于贵州的山野之中,当时居住环境相当恶劣,银针银钗可以试毒,所以银饰制品成了我们生活的必备之物,并一直传承至今。”

  屯堡银饰选用优质纯银为制作材料,通过熔化、锻打、拉丝等工艺,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锻造出来。作为非遗传承人,郑红祥不仅坚守着屯堡银饰制作技艺的传统,也融合当下的时尚元素,让屯堡银饰焕发新生命。

  郑红祥从琳琅满目的银饰中拿出一对耳环告诉记者:“比如这个是我们传统的吊吊耳环,我重新做了改版,在保留老款的风格上,增加花朵等流行元素,让其具有时尚感。”

  记者离开店铺时,郑红祥还在热情地介绍着屯堡银饰的工艺,如他30多年来所做的一样,传承好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屯堡银饰。

  在天龙屯堡古镇,除了银饰让人流连忘返,屯堡孃孃们的刺绣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制作屯堡刺绣又有什么讲究?

  在演武堂里,萧树琴老人正认真地绣鞋。她告诉记者:“我们屯堡人服饰(凤阳汉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我正在绣的是小型绣花鞋,虽然版型小但是工艺却没有少。绣花鞋鞋面上有略向上翘起的尖头,呈倒钩状,鞋帮大多以蓝色、青色、绿色为鞋底,上面绣着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刚向记者介绍完,便有游客进演武堂。萧树琴便和同伴起身为游客倒上屯堡特色大碗茶,一边语气温和地向游客介绍:“这是我们屯堡的大碗茶,有生姜,还有金银花、甘草、蜂蜜、本地茶叶……”

  一碗大碗茶奉上,一场精彩的地戏表演也即将上场。

  “我们马上上演的是三英战吕布。”在舞台前,记者又遇到郑汝红,原来他还是一名地戏非遗传承人,此时,他正和同伴布置现场。

  郑汝红说:“地戏是盛行于黔中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随着屯堡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对节目进行精简,加强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能有更好的体验。我们还在天龙村的中小学开设地戏课程,让学生了解地戏、学习地戏,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在天龙村,还有许多像郑红祥、郑汝红和萧树琴一样的人,他们是屯堡人,更是屯堡文化的传承者,向游客传播着屯堡文化。

  近年来,天龙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深入挖掘,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培养非遗传承人,让屯堡唱书、天龙屯堡地戏、天龙屯堡花灯、屯堡“护笼蛋”、屯堡绣花鞋制作、屯堡银饰制作技艺等在屯堡中一代代流传。

  文旅融合活力迸发

  近年来,天龙镇深挖屯堡文化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行,打造了天龙屯堡景区。景区自开发以来逐步对现存古建筑进行修缮,并不断优化服务、丰富业态,充分挖掘屯堡文化遗产的内涵特色,利用演武堂进行地戏表演,通过沉浸式演艺吸引更多游客,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浑然天成的古朴景致、漫长岁月的人文积淀,传统村落像芳香的美酒,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演武堂的表演结束后,游客依然舍不得离开,在座位上继续悠闲地品尝大碗茶。

  此时,讲解员陈燕正在为一批新到的游客讲解沈万三故居。

  “这里供奉着沈万三的牌位及‘聚宝盆’,独具江南韵味……”身着屯堡服饰的陈燕激情地解说着,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待到讲解结束,陈燕告诉记者:“我是天龙村人,幼时还在天龙学堂读书。长大后回到家乡担任讲解员。担任这份工作后,我反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每次讲解后,听到游客赞许我的家乡,我就特别高兴。”

  一栋栋建筑、一项项技艺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底蕴,而讲解员是搭建游客与古镇之间的桥梁,通过讲述把文化和历史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让游客印象深刻。

  天龙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健堃说:“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的保护力度,防止村庄在发展中受到破坏。同时,积极抢抓机遇,协同传承和保护好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