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贵州苗寨的“村超”文体旅突围之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5-29 11:2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宣妮、罗羽、吴思 点击: 评论:0

  新华社贵阳5月28日电(记者周宣妮、罗羽、吴思)回忆起27日晚上与国际足球巨星卡卡的见面,89岁高龄的“村超爷爷”杨老赶难掩激动的神色,“我们在球场边见到了卡卡,并且准备了一套礼物送给他,包括摆贝的苗族蜡染围巾和外套。”杨老赶说。

  5月27日,当地村民为卡卡(左)佩戴具有民族特色的围巾。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在贵州“村超”爆火之前,来自贵州省榕江县摆贝村的杨老赶已在深山苗寨里待了大半辈子。对他而言,“村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让摆贝村这个偏远的苗族村落重获新生。

  在去年夏天“村超”赛场举行的一次文艺展演中,摆贝村受邀参演节目。杨老赶扛着捆牛绳,和村民们一同出现在“村超”球场,引发观众的好奇。一组他身着苗族传统服饰,行走在“村超”赛场上的照片和相关短视频随之走红网络,杨老赶也被网友誉为“代表真正的苗族形象”,慈爱和蔼却又神秘的“村超爷爷”。

  5月27日,杨老赶(中)和卡卡(左)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作为一名老党员,杨老赶将宣传本村苗族文化作为己任,每次“村超”展演从不缺席。摆贝苗寨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变成了榕江新的文旅打卡地。

  “他每次来球场都非常开心,相关流量也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很多游客都冲着他,来到村里游玩。”摆贝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说,如何让这个偏远小乡村,承接“村超”流量,享受体旅融合的红利,“为摆贝炒热度”,成为村支两委的工作重心。

  在“村超”赛场周围的非遗展销摊位上,摆贝村的手工艺产品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来自摆贝村的61岁绣娘姜老本,正在摊位上向顾客介绍蜡染裙装上的苗族图腾和足球元素。

  作为榕江县苗族服饰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姜老本如今正带动村里的绣娘一起发展苗绣蜡染产业。每个周末的球赛夜,都能在摊位前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资料图:姜老本(右)在展示她制作的百鸟衣。新华社发(王炳真 摄)

  从八岁就开始跟着奶奶学绣花和蜡染的姜老本,看到游客认可自己的手艺,感到格外自豪,“我们的‘村超’周边产品非常畅销,品类也不断扩大。蜡染的衣服、帽子和围巾销量特别好,去年仅T恤这个单品,一周最高销售额就超过5千元,我们家的年收入更是达到了40多万元。”

  “没有‘村超’之前,我们村的非遗产品销路受限,以单个绣娘的订单式生产为主。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学手艺赚钱,村里新设蜡染刺绣展示厅,还开办了蜡染刺绣车间,目前吸纳全村稳定就业10人,还带动其余绣娘30多人。”罗丽萍说。

  “村超”让摆贝村迎来了发展模式的变化,从“等着游客上门”,到主动转变发展思路,思考如何承载“村超”流量。日新月异的摆贝村,成为吸引青年回乡创业的文旅“孵化器”。

  刚成为摆贝村文旅推荐官的纳云兰,身穿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服饰,和朋友在“村超”赛场上跳起了芦笙舞。纳云兰以前和丈夫在浙江开厂,去年“村超”爆火后,便决定返乡创业,从事文旅和三农产业,帮村里进行网络销售和直播带货。

  “以前村里人有想法,也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发展契机。如今每到周末,村里的民宿都供不应求,年轻人也回乡创业,开起了餐馆、蜡染刺绣工作室、小卖部和民宿。”纳云兰说。

  “现在村里的业态越来越丰富,我们也亲眼见证着‘村超’和摆贝村一步步发展成如今的模样。”即将结束驻村,心中充满不舍的罗丽萍坦言,“我们有信心把苗寨建设得更好,在‘村超’持续带动下,进行文体旅融合发展,吸引更多人来到榕江。”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