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贵州非遗传承人龙禄颖:一针一线绣出“乡村致富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9-12 11:29:14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李小艳 点击: 评论:0
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1日电 (张伟 李小艳)十指春风绣芳华,纤纤巧手舞霓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苗族绣娘龙禄颖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巧手绣出“乡村致富路”。

龙禄颖正在培训苗族妇女苗绣。
施秉县双井镇苗家姑娘龙禄颖自小就喜欢苗绣,外出打工也在刺绣厂上班,学习刺绣厂的工艺和技术。勤奋好学的龙禄颖除“偷学”厂里的技术外,还利用休息时间读“夜大”,参加自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
心怀家乡的龙禄颖在外打拼10余年后,带着积蓄返乡创办了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带动了一批妇女以手工刺绣作坊的形式做出了苗绣产品,走上了自主创业改变家乡面貌的道路。
龙禄颖说:“‘舞水云台’这个名字取自施秉县的㵲阳河和云台山,寓意依山傍水,发展家乡民族文化,让大家共同富裕。”
公司刚起步时,龙禄颖自己接单,自己生产。因为技艺精湛,龙禄颖的苗绣卖得非常好,很多人慕名而来,施秉县的苗家绣娘也逐渐加入其中。从最开始的小作坊到如今带动上千人增收,龙禄颖把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决心都融在了“舞水云台”里。
公司积极争取支持,多次承担工信、扶贫、就业、妇联等部门的培训项目,龙禄颖带头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学员培训后都可以到公司领料加工,优秀学员可以留在公司、农村生产基地或农村合作社工作担任管理人员或刺绣技术生产负责人,对于文化较低或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来说,不用背井离乡,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能有经济收入。
统计数据显示,龙禄颖开展了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和非遗技能提升培训48期,累计传授就业技能6000余人,建立非遗苗绣培训基地4个,村落生产点9个,销售展示厅3个,合作社1个,带动千余名村寨妇女就业增收,帮助669户建档立卡户就业脱贫,达到“一品(产品)一户(农户)就业增收,助力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

龙禄颖正在培训学员苗绣。
然而,苗绣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学习苗绣,转而从事其他更有前景的行业。龙禄颖对此十分担忧。她积极呼吁社会关注苗绣的保护与传承,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会支持。
龙禄颖说:“非遗苗绣传承人是守护苗绣文化的瑰宝,他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责任。她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奉献,使得苗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延续,并在当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龙禄颖深知,苗绣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她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苗绣图案和纹样,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和艺术感。龙禄颖通过创新和尝试,使得苗绣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对苗绣产生兴趣并愿意学习。
“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苗绣传承的行列中,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龙禄颖说,“我们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苗绣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为非遗苗绣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苗绣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为世人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如是说也如是做。龙禄颖着自己公司设计生产的“舞水云台”“蝴蝶妈妈”系列作品参加了多个国际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用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向世界展示了苗绣的独特之处。“舞水云台”与“蝴蝶妈妈”系列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高度赞赏,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苗绣这项传统技艺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省级非遗传承人龙禄颖。
龙禄颖还积极参与苗绣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她于2021年12月被授予“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荣誉称号,通过打造苗绣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渠道,推动苗绣艺术走向市场。她希望通过将苗绣与现代生活结合,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苗绣,了解苗绣。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平台可以提供便捷的网上服务,而线下实体店可以提供实物体验和售后服务,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满意度,2023年以来实现创新服务收入451万元。
公司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不断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转型发展。龙禄颖说:“过去,企业都是单干,很难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效应。现在,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我们实现了技术共享,在打造苗绣品牌上集中发力,用党建来促进乡村振兴,让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参与的农户收益也成倍增加。”
谈及未来,龙禄颖说:“只有把古老的技艺跟民众的生活结合起来,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我会沿着父辈的足迹走下去,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完)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